项目区垦造水田潜力分析——以阳江市江城区双捷镇为例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8期   作者:张高欢
[导读] 摘要:本文从垦造水田项目的内涵及特点出发,以阳江市江城区双捷镇为例,通过对项目区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项目区垦造水田的潜力,确定项目区开展垦造水田的途径和方法,为双捷镇开展耕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广东省地质测绘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800
        摘要:本文从垦造水田项目的内涵及特点出发,以阳江市江城区双捷镇为例,通过对项目区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项目区垦造水田的潜力,确定项目区开展垦造水田的途径和方法,为双捷镇开展耕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垦造水田;提质改造,潜力分析
        1.项目区概况
        双捷镇位于阳江市江城区西北部,漠阳江中下游,地处阳东、阳西、阳春、江城四县区结合部,西北面与阳春市河口和岗美两镇、西南面与阳西县程村镇、东南面与白沙街道、东北面以漠阳江为界,与阳东区红丰镇接壤,距阳江市政府约20公里。双捷镇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有漠阳江蜿蜒穿行,流入南海,漠阳江支流,自西向东穿过,水资源丰富,阳光充足,土地较肥沃,耕作条件相对优越。
        2.项目区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2.1地形及田面坡度限制因素
        本项目所在区域为沿海台地区。根据江城区2018年度耕地质量等别更新成果统计,项目区地形坡度分布在1~3级(0~8°)之间,田面坡度为主要为1~4级(0~15°)之间。依据前期进行的地形测量成果和实地踏勘调查发现,项目区内地块高差较小,地形地貌现状对形成“田成片,地成方”的农田布局有较为有利。因此本项目结合实地情况,对项目区内地块进行平整,达到区域内土方平衡,提高较低田块高程,形成大田格局,实现项目区内农田成片成方、机械化便捷作业的目标。
        2.2 土壤限制因素分析
        根据项目区前期土壤检测结果,本项目土壤限制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土壤肥力:项目区大部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均可达到《广东省土地整治垦造水田建设标准(试行)》中对沿海台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1.5%的要求,但仍有小部分地块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肥力达无法达到种植水稻标准。
        (2)土壤容重:项目区耕作层土壤容重平均值为1.36g/cm³,变化范围为1.13~1.50g/cm³,属于容重较大土壤。参照《广东省土地整治垦造水田建设标准(试行)》,新垦造水田的土壤容重需为1.0~1.4g/cm3。
        (3)有效土层厚度:有效土层厚度是影响农作物贮藏水分、养分和空气能力和根系分布的重要因素。根据现场勘查土壤剖面构型可知,项目区土壤有效土层厚度为80~110cm,部分地块未达到100cm 以上,需进一度提高项目区有效土层厚度。
        (4)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对土壤通透性、保水保肥能力、适耕性及养分含量等都有较大影响。根据土壤检测报告可知,项目区表土土壤质地主要为砂壤土、轻壤土和重壤土。砂壤土保水能力较差,成为垦造水田的限制性因素。
        (5)pH值:项目区内土壤pH值平均值为5.82,变化范围4.64~6.35之间,土壤主要以酸性土为主,大部分土壤pH符合《广东省土地整治垦造水田标准(试行)》中5.0~8.0的标准,但小部分地块pH值小于5.0,需进一步改良。
        (6)土壤有机质:项目区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58%,变化范围为1.08%~2.50%,波动范围较大,这与各地块是否曾有过耕作历史及耕作频繁程度密切相关。参照《广东省土地整治垦造水田建设标准(试行)》,沿海台地区新垦造水田的有机质含量需大于1.5%,且建设后有机质含量不得低于建设前。项目区内部分地块尚未达到此标准。
        (7)重金属含量:本次重金属检测耕作层与防渗层皆未出现异常情况,八项重金属元素污染指数皆划分为一级,含量为全区清洁,重金属亦不会成为垦造水田的限制因素。
        2.3 水资源限制因素
        项目区周边有清冲河、茶水河、陆寮河等多条地表径流经过,灌溉水源充足,水量充沛,但项目区供水受季节影响较大,且无完善的灌溉设施将水源引至项目区,造成流入项目区的水量过少。因此需要通过修建水陂、泵房等灌溉设施,以保证项目区内田块得到充足灌溉。
        2.4 农田基础设施限制因素
        (1)灌排设施不完善:根据现场踏勘,项目区目前主要旱生植物,灌溉系统不完善,现有排水沟渠结构主要为土质,且只有极少沟渠现状良好外,大多数沟渠被杂草堵塞,或者雨水侵蚀,渠道外形已不复存在。现有的灌排设施远达不到建设水田的要求,严重影响项目区内的农业生产。


        (2)田间道路设施不完善:项目区虽具备基本的交通道路体系,但大部分田间耕作道路结构以土质路面居多,且路面较窄,路边多已长满杂草,暴雨天气道路泥泞坑洼、通行不便。同时,项目区内田间道路设施不够完善,无法满足机械化、规模化耕作,需对农田路网工程重新规划布局。
        3.项目区质量评价因素提升改造潜力分析
        根据江城区2018年度耕地质量等别更新成果数据库和最新土壤检测结果,提取项目区现有耕地的10个评价因素:土种、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盐渍化、有机质、pH、排水条件、灌溉保证率、田面坡度、地下水位,具体结合广东省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积分规则表,分析项目区各评价因素提升改造潜力。按《农用地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的要求,由于土地利用系数、光温潜力指数、产量比系数等指数不变,耕地地块等别高低受地块评价因素现状属性影响,通过前文对项目区质量评价因素分析,结合项目区的实地情况与阳江市江城区农用地分等因素权重比值,对项目区地块各评价因素提升改造潜力分析如下:
        (1)项目区原灌溉保证率为4级,经实地调查,灌溉系统输水不畅,可完善灌溉设施,形成健全的灌溉系统。
        (2)项目区原排水条件为2级,经实地调查,灌溉系统输水不畅,可完善灌溉设施,形成健全的灌溉系统。
        (3)项目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58%,变化范围为1.08%~2.50%,项目区部分地块有机质含量偏低,可通过施加有机肥的方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4)项目区耕作层土壤主要以酸性土为主,变化区间为4.64~6.35之间,针对部分pH值小于5.0的地块需施加碱性土壤调理剂或生石灰进行改良。
        (5)项目区土壤容重变化范围为1.13~1.50g/cm³。参照《广东省土地整治垦造水田建设标准(试行)》,新垦造水稻田的土壤容重需为1.0~1.4g/cm³,需通过水淹耙地等工程措施使项目区土壤容重降低至 1.0~1.4g/cm³。
        (6)项目区原表土质地大部分为砂壤土、中壤土,虽符合《广东省土地整治垦造水田建设标准(试行)》,但原土砂粒含量较高,土壤保水保肥性能不强,仍需改善。本项目拟通过防渗层构筑的方式提高田块的保水性能。
        4.垦造水田潜力实现分析
        依据项目区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对每个有改造提升潜力的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工程实施方案。其中,本项目区重点就田面坡度、灌溉保证率以及排涝条件、有机质含量、pH值、土壤容重、有效土层厚度进行改造。垦造水田潜力实现方式如下:
        (1)田面坡度,可通过开展土地平整工程实现;
        (2)灌溉保证率,可通过修建水利工程使其有良好的灌溉系统,并能在关键需水长季节实现灌溉保证;
        (3)排水条件,同样可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建立健全的干、支、斗、农排水沟道,并能尽量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
        (4)土壤有机质含量可通过施撒有机肥、土壤翻耕等措施实现,改造后将有机质含量不符合标准的地块统一提升至1.5%;考虑到施工损耗,其余已达到标准的地块拟施加少量有机肥以保证建设后有机质含量不低于建设前。
        (5)由于本项目采取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的方式,故土壤容重可通过水淹耙地等工程手段来满足土壤容重降低至 1.0~1.4 g/cm3的需求。
        (6)项目区有效土层厚度通过土地平整,防渗层构筑,耕作层回填等措施改善有效土层厚度,使有效土层厚度达到预定目标。
        综上所述,项目区通过土地平整、农业生物、科技、工程等措施的综合运作,可以将项目区原有的旱地、水浇地、可调整果园、可调整林地改造成水田,同时改善项目区灌溉排水和生产道路条件,提高了灌排保证率,提高道路通达度。通过对田、水、路、林的综合整治,可使项目区内的环境有较大改善,以达到提质改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土地整治垦造水田建设标准(试行)[Z].广东省国土资源厅,2016.
        [2]齐艳红,潘旭,赵映慧.浙江省江山市旱改水适宜性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6.
        [3]钱旭,廖小锋,谢元贵.贵州省土地整治垦造水田关键技术探讨[J].现代农业科学,2016.
        [4]鲁真,杨木壮.沿海地区垦造水田适宜性评价——以惠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