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
摘要:工业区是城市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背景下,传统工业区需要实现从粗放低效型向创新高效型的跨越。本文以东莞鳌峙塘工业区的更新规划为例,从区域创新条件、基础研判、产业策划、空间统筹及品质塑造等方面提出传统工业区的更新规划策略。
关键词:创新导向;传统工业区;更新规划
0.引言
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创新导向的空间规划已成为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传统工业地区的功能形态、价值能效与空间品质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创新发展趋势,如何通过空间规划和组织,引导该类地区的创新发展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1.创新导向内涵及其对传统空间更新的规划影响
1.1创新导向内涵
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背景下,开展创新导向的规划研究可以支撑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创新人群的聚集对知识交流和文化环境要素敏感。以创新为导向的规划是以促进创新活动发生为目标,在充分研判区域创新条件和产业发展规基础上,聚集创新发展要素,优化创新产业组织模式,促进城市的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与现代服务业升级转型。
1.2创新导向对传统产业地区更新的规划启示
传统工业区的更新发展是一个产业功能聚集与升级转型的过程,而产业的升级转型离不开区域发展条件。良好的区位条件有利于产业的聚集与升级,更新规划需要对这些创新基础条件进行合理研判,明确更新路径。规划区周边范围的产业基础是整体研究的对象,需要对产业体系进行整体策划,把握所处的创新价值链区位,优化产业资源配置,并提升空间品质和建立创新集群体系。由于传统工业区的用地资源较紧张,需要结合相关规划与用地条件整理存量用地,对现有用地采用渐进式、微更新等多种手段腾挪空间,提高用地效益。此外创新活动的发生与创新人群的聚集离不开本地文脉的延续及塑造良好的环境品质。
2.创新导向下鳌峙塘工业区更新规划实践
本文以创新为导向构建东莞鳌峙塘工业区的更新规划框架。首先,对鳌峙塘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条件进行分析,挖掘片区的创新要素优势;其次,梳理产业发展策略,打造融入广深科创走廊的产业布局体系;同时整理现状存量用地,组织片区的空间布局与结构;延续片区文脉,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与创新空间氛围。
2.1基地研判,挖掘创新条件优势
2.1.1区域创新条件
鳌峙塘工业区位于东莞市东城区东面,地处广州正果国际机场、欧亚物流港与东莞站三大核心交通基础设施的辐射范围,交通可达性佳,具有成为区域重要创新功能节点的潜质。东莞深度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积极融入大湾区区域创新体系。鳌峙塘工业区所处广深铁路智能制造产业带的门户区域,在区域创新辐射范围内,能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产业体系配套优势与创新机制改革优势,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实现工业区迈向创新发展转型。
2.1.2工业用地规模较大且集中
鳌峙塘工业区的工业用地约为18公顷,占基地总面积82.88%,规模较大且集中。在用地权属方面,主要分为国有用地与集体产业用地,其中国有用地面积占地7.6公顷,集体用地面积占地32.5公顷,相对聚集分布,有利于推动片区的整体改造。目前工业区内用地供给较为粗放,利用低效,但规模集中的现状工业用地为创新活动空间拓展与更新带来了契机。
2.1.3产业发展基础优势
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是鳌峙塘工业区成为区域创新节点的重要因素。东莞东城的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发展,现已形成三大市级产业园布局,分别为智能制造、金融科技服务、创新研发的三大产业重地。在空间布局上形成北侧信息技术、中部智能制造、南部产业研发的产业格局,拥有优异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链。
2.2功能策划,构建创新产业布局
东莞科技产业迎来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爆发期——以“5G”为核心引领新一轮竞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演进,硬件、软件、服务等核心技术体系加速重构,正引发全球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创新。
鳌峙塘工业区的产业转型发展思路是促进基地与东莞站、欧亚港之间的要素流动,打造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前沿阵地,面向新技术,打造AR/VR产业基地,围绕新应用,打造面向数字内容的数字创意应用。通过搭建AR/VR设备制造与场景应用两大核心内容,建设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兴产业示范区。产业发展布局建设“两核三基地”,其中“两核”为龙头企业聚集核、数字创意服务核。龙头企业聚集核提供龙头企业所需的研发、检测、生产、办公等空间需求;数字创意服务核提供提供创意技术企业孵化、产品展示、数字技术产业配套等功能,同时配备R0住宅,解决内部高素质人的居住需求。“三基地”为核心设备生产基地、配套设备生产基地及软件生产基地,聚集技术转化生产,与“两核”形成产学研的互动,现实创新产业价值链的布局与整合。
2.3挖掘存量,组织创新空间结构
在工业区规划范围内可用于创新拓展的土地资源有限,规划通过挖掘潜力存量用地,面向创新产业建设需求,采用三种更新方式,分别为拆除重建、微改造与综合整治。拆除重建区位于主要的景观界面的连片低矮厂房区域,可以提高地块产能与增加容积率;微改造主要生产制造的核心区域,通过局部新建改善厂区环境,满足生产需求;综合整治区面向现有质量较好区域,主要为创意性企业的聚集区,以环境提升为主。通过植入创新功能与打造优质公共开放空间,构建适宜创新人群与活动的空间场所。
规划片区加强与周边产业区的交流与合作,形成集合研发、服务、生产一体的开放式“双十字+四大片区”的创新空间结构,通过产业走廊与服务走廊打造双十字产业格局,加上共享交流、创意活动、虚拟现实和时尚运动四大核心功能片区,提升创新功能服务。
2.4文脉延续,塑造创新品质形象
东城区早期大规模发展工业,导致建成区生活与生产空间混杂交错,城区品质低下。规划将地方文化与环境特色融入空间设计中,营造吸引创新人群的品质环境氛围。东城片区临临东江,鳌峙塘工业区周边水塘较多,生态绿化条件较好,具有典型的莞城水乡空间品质,可以成为创新活动发生的载体。规划整合基地内绿地公共空间,串联各类广场,结合功能主题策划打造从东江至城市“科技门户”、“共享客厅”、“创意广场”、“休闲广场”一系列特色开放空间。“科技门户”聚集龙头企业与研发基地,塑造标志性场所。“共享客厅”以共享交流广场打造贯通南北的中轴空间,塑造园区“大客厅”。“创意广场”通过对绿树厂的改造,建设园区数字活动的公共广场,布置音乐喷泉、室外展场、装置艺术,营造活跃的空间氛围。“休闲广场”依托寒溪河,串联二层连廊串联整体产业区,利用旧厂房改造形成时尚运动空间。创新空间的规划设计融入了莞城的水乡特色,结合创意性设施与活动场所,更好地聚集创新人群,促进创新活动的发生。
3.结语
创新是城市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传统工业区面临调整的地区,应充分研判区域的创新发展条件及创新本底要素,依托产业基础合理地策划创新产业体系,重视创新人群对空间品质的需求,打造具有文脉延续的空间品质。本文以创新为导向,探索了鳌峙塘工业区的更新规划策划,以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产业创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张尚武,陈烨,宋伟,等.以培育知识创新区为导向的城市更新策略—对杨浦建设“知识创新区”的规划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6(4):62-66.
李凌月,徐驰.创新导向下转型地区产业空间优化策略研究——以昆山科创载体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9,035(020):60-66.
房静坤,曹春."创新城区"背景下的传统产业园区转型模式探索[J].城市规划学刊,2019(S1).
林仁红,邹昭晞.新常态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发展策略——以广东东莞创新平台为例[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17(6):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