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管理策略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引入

发表时间:2020/11/6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1期   作者:陈弘锋
[导读] 摘要:高职院校开展教育工作过程中,践行现代学徒制模式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330000
        摘要:高职院校开展教育工作过程中,践行现代学徒制模式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本身具备一定的优势,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确立就业目标,另一方面,校企联合将会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帮助学生及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业管理;教学管理
        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对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教学要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才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综合素质能力高的人才。将现代企业管理策略引入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当中,既是新时期提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突显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方法。基于此,本文对现代企业管理策略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探究,以期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教学内涵
        国内的传统学徒制最早可追溯到公元13世纪,但对于现代学徒制的研究并不完善,因此依旧处于试点阶段,通过对部分地区和部分高职院校的试点探测现代学徒制是否具备可操作性,对现代学徒制内部的细节部分记录并研究,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现代学徒制。因国内尚且处于研究初期和试点阶段,因此对于现代学徒制缺乏明确的定义和内涵,但根据我国政府颁发的政策和试点的丰富经验可将现代学徒制的特征总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双主体。高职院校和企业是现代学徒制的创办主体,负责校企联合招生、携手培训学生。
        第二,双身份。学生入学后拥有双重身份,是院校学生和企业学徒的双重身份。
        第三,双导师。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和企业下派的‘师傅’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工作,在满足学生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
        第四,工学交替。根据工作岗位的需求制定新的教学方案,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完成对学生的实训任务,全方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基础。
        2现代企业管理教学模式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我国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确保建立长久有效的培养机制和人才培训体系,同时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和特征,充分借鉴国外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制度理论知识,将学生、高职院校、用人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紧密关联起来,充分发挥三者的有效作用,确保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应用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事业当中。在教育过程中,老师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体,而学生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模式中的主体,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作为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教育体系的重要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由高职院校负责教育学生并且招收学生,然后采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工厂中完成实际操作的相关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采取工厂教学、流水线实习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实习还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完成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完成教育的最终目标。另外,高职学校还需要完成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充分利用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完成教学内容。按教学期间需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其中企业在这三者间的关系以盈利为主要目标,因此需要有效提升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优化我国现有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教学模式。
        3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3.1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侧重培养技术性人才,在管理类专业表现出不适应性
        长期以来,企业管理制度的人才培养模式过多地集中在木匠、酿酒师、制药师以及修理师等方面,更偏向于应用领域。近年来,由于工业技术、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服务业将会逐渐演变成国民经济的主导,因此,管理类人才将会是国家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当前人们的认识而言,容易忽略市场产业发展需求,企业管理制度在管理类专业应用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


        3.2管理岗位综合要求较高,高职层次人员难以达到
        就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而言,企业的用人标准较高,不管是在学历上还是经验经历上都有一定的要求,加上社会对高职人员存在一定偏见,因此,高职人员担任管理岗位的机会也相对较少。但就当前的企业发展而言,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不同层级之间对管理岗位的要求也应该存在差异。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够全面,毕业人才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
        3.3岗位冲突问题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定向培养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具有单一性特点。但现代企业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掌握各类管理基本技能,从而更好地胜任企业的管理工作。而长期以来的企业管理制度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之间存在偏差,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一定的劣势地位。
        3.4管理类人才培养的考核存在问题
        管理岗位的工作内容除去一般性事务之外,更多的是与企业的工作人员打交道,以及对相应的队伍进行管理。因此,对从业人员的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以上内容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培养模式下,难以实现实践性考核,影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估,考核不够细致,这些数据信息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难以形成优势,影响学生今后发展。
        4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
        4.1丰富教学资源
        随着党的十九大召开,国家领导人认为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化教学资源,提升国内教育业的教学效率。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资源,丰富自身的教学资源。例如,校方应创建三级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能够满足人才培训的基本需求,培养高职学生多元化能力,能够适应更多的岗位,提升高职学生自身的能力,在三级实训基地建立期间需要引进企业管理制度,营造出相对较为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校方应整合学校内部的教学资源,依靠企业和政府的帮助完成实训基地的创建。另外,还需要增设实训设备,如ERP电子沙盘设备能够有效进行财务方面的管理操作,进行模拟化的财务管理,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财务管理能力。为了节省教学资源,可以将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安排在一个实训室进行实践,有效完成自身的操作。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培训理念,大力引进学生培训设备,提升学生的工商企业管理能力,利用更多先进的设备仪器辅助教师一对一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4.2重构课程体系
        学校在进行教学实践时,需要注意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的主要要求就是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企业氛围和工作环境。职业院校需要对现有的课程教学方式和体系结构做出对应的调整,构建起职业基础教育、通识教育、职业拓展教育为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和企业的共同目标作为前景方向,培养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在工作实践中的应变能力。校企合作,即企业为在校学生传授更多的社会上需要应用的技能,学校为企业输送更多的专业型人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学生能够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重考核,那么这样的学生在社会上就有了更高的价值,学生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也能够发挥出更加巨大的作用。
        4.3结合产业发展模式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业的人才需求量不断提升,为应对这种趋势,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优势,做好与企业的合作工作。第一,优化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行业朝着高品质、综合化方向发展,同时,还应该重视品牌的建设。第二,提升服务标准,形成商业区域服务网络,为企业补充大量管理人才。第三,高端服务企业发展迅猛,对高素质人才需求量进一步提升。在目前互联网模式下,高职院校掌握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宽,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重视创新,将会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结语
        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引人现代企业管理策略,既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提升的重要措施,也是新时期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进行对接合作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汪海燕,杨永杰,张红,王绍飞.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探讨[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9,33(3):91-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