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泉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4700
摘要: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属于较为常用的材料,混凝土与其他材料配合构成多种新型结构,由于混凝土结构制作工序简便,施工技术要求不高,操作便利,其应用价值较高、范围较广,可以满足不同工程需求。基于此,本文简述了当前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影响结构施工的技术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提出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
为满足更多的居住需求,土木工程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从土木建筑的建设角度看,由于该工程类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因此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混凝土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的重点关注对象。为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提升,并满足人们在不断提升的经济环境下对生活质量的各类要求,施工人员与技术人员应就混凝土结构施工环节进行深入分析,强化施工技术以在保证结构稳定性与可靠性的同时,满足人们对建筑外观性与功能性的基本需求。
一、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特点
土木工程建设期间,所使用的混凝土数量众多,其配制成本较低,且不受场地局限,而混凝土结构的大范围应用也与此有关。具体而言,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特点主要有:配制工艺简单、成本低廉、耐久性好、耐火性好等几个方面。混凝土原料价格低,配制不受场地限制,运输费用相对较少,能够大大降低工程建设成本。混凝土结构具备良好的抗载荷能力,其强度能够充分满足土木工程建设使用需求,且可以保证建筑在较长时间内不因外力出现内部结构破坏问题。混凝土结构相较于钢结构、木结构的结构类型,具有良好的耐火性能,在发生火灾事故时,有相对充足的时间来保证人身及财产安全。
二、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因素及原因
1.温度因素
土木工程建筑中的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经常受到温度因素的影响:第一,混凝土内外部温度差较大。具体的混凝土浇筑时,初期会发生水化反应,这种情况下会产生大量的水热化状态,导致混凝土内部热量无法挥发,使温度不断上升,从而影响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第二,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其所配置的钢筋往往没有深入到内部,导致结构内外温差大,严重的会引发结构裂缝。第三,根据土木工程建筑项目特点,在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使用中,当浇筑完混凝土的主梁之后,整个结构经过太阳暴晒,会出现主梁拉应力增加的问题,降低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
2.施工材料
混凝土结构施工所应用的材料主要为泥浆、砂石以及水泥等,其对于行前期的性能检验十分重要。若没有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性能测验,一旦有部分施工材料不符合施工要求,在流入到施工现场后将使整体混凝土结构产生较多的安全隐患,从而严重影响后期工作的顺利推进。
3.混凝土自缩
部分土木工程施工单位会在材料中加入硅灰,搅拌后混凝土的结构容易自缩,甚至会断裂,严重降低土木工程的质量安全性。同时,当混凝土处于湿度较低的环境中时,混凝土结构的自缩现象会更加明显,继而引发严重的混凝土质量问题。
三、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
1.控制混凝土温度应力
在土木工程建筑中,为了提高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施工人员应该根据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特点,科学控制混凝土温度应力,以更好地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般情况下,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的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应该做到以下内容:第一,合理控制水泥的使用量,并根据工程项目的需求,进行水泥用量的测量及控制,以充分发挥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效果,从而增加混凝土的稳定性。第二,在土木工程建筑项目的实际施工中,当出现水泥与空气接触的问题,会使混凝土结构的热量降低,当这些热量进入到整个混凝土结构之中时,会出现热量传递的问题。第三,根据混凝土结构浇筑工程,在温度控制中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影响因素,根据工程需求设定土木工程施工方案,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整体质量。所以,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施工人员可以结合以往经验以及施工项目的特点,控制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温度,以更好地提高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
2.混凝土的养护
当混凝土配制期间,水泥发生水化反应会释放大量热量,若处理不好,这部分热量会在混凝土结构当中进行聚集,造成混凝土结构内部出现温度应力。在具体的混凝土配制过程中,可以选择减水剂,将混凝土内部热量释放出来,在浇筑过程中,为降低温度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要避免环境温度过高时进行混凝土施工,若不得不在特殊天气环境下开展工作,要及时安排专人进行洒水降温,合理控制混凝土温度。混凝土浇筑结束后,要及时开展养护管理,确保混凝土结构抗拉强度能够有效提升。具体是要借助有效措施降低混凝土结构内外温度差,防止内部应力造成的开裂问题。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表面覆盖、蓄水池的形式来保持混凝土温度,或借助暖棚,控制混凝土结构的最低温度,确保混凝土结构温度处于合理范围内。固结完成后,再开展下一步工程建设工作。
3.混凝土运输技术要点
混凝土的运输环节与泵送技术的应用同样是决定整体结构质量的重要因素,施工人员在此施工过程中不仅应考虑泵送技术的应用时间与材料的和运输距离,还应将其与施工环境以及多种影响材料应用效果的情况相结合,根据具体的施工要求对其配合比强度进行合理调整,为提高结构刚度与应用合理性做好铺垫。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其运输环节同样会影响施工质量,无论是路程还是方式都应作为技术人员提前考虑的主要内容。在做好此项工作时还应从以下角度展开工作:在确定运输工作内容后,根据路程的具体情况整理混凝土运输距离以及时间等数据,制定完善的混凝土运输方案。并以方案为基础进行模拟实验,确定最短的运输距离,以避免对材料本身产生较大影响。混凝土运输应以避免材料频繁转移为基本原则,并在混凝土材料到达现场后保证与现场管理人员联系的及时性。只有做好以上几项工作才能保证混凝土在初凝前的现场科学合理应用,为保证施工环节的顺利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4.捣实技术
捣实环节是混凝土浇筑施工的前提。在浇筑施工前,工作人员需要以现场施工的实际环境为基础,选择合适的振捣器。在捣实过程中,先关工作人员需要把控振捣的力度,确保混凝土搅拌的均匀性。同时,捣实过程尽可能连续性一次完成,以免影响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此外,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注意捣实的方法,要从混凝土容器的底部、顶部以及中间部分进行搅拌,将振捣器全部没入混凝土中,防止搅拌时有遗漏,尽量充分搅拌,保证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
5. 控制材料比例
混凝土材料配比会直接影响其性能,必须严格依照标准控制混凝土材料。在进行混凝土生产前,要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标准对原材料进行试验,确保所选择的材料能够满足土木工程建筑使用需求,并严格通过计算来控制混凝土配比,针对存在多种配比方案的要综合多种因素进行选择,确定最佳的材料配比,确保混凝土结构强度满足工程建设要求 。
结语
综上所述,土木工程数量的增多使得其应用的施工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与完善,在施工经验大量累积的条件下其质量相较于以往实际上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所以,要采取实效性的施工技术,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充分发挥混凝土结构优势,努力改善土木工程建筑质量及现场施工效率。
参考文献
[1]孙雪迎.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4):2428.
[2]蔡志伟.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J].价值工程,2020,39(13):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