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9   来源:《课程 教学 教法》2020年10月   作者:孙艳萍
[导读]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地理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念,使学生懂得人与地理环境应该和谐相处。

陕西省西咸新区秦汉中学  孙艳萍 712000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地理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念,使学生懂得人与地理环境应该和谐相处。本文通过对人地协调观含义的阐述,结合教育教学事例,提出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  人地协调  策略
        地理学是对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自有人类诞生以来,就有了人地关系,人类现在对人地关系也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即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是地理学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最终目标.在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教育中重要的情感教育目标,要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初中生年龄小,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初中地理教学不仅要完成学生掌握知识的目标,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让学生明确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一定要尊重自然规律,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和地理环境和谐相处。
        一、人地协调观的含义
        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在各类社会活动中要注意遵循自然规律,正确处理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人地协调观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即人类影响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影响人类,人类和地理环境和谐共处。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指地理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家园,也是人类发展的承载地.从人类文明发源的角度看,是先有适合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人类才登上历史舞台,所以,地理环境是人类生产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就目前来看,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地理环境的某些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减弱的趋势,然而,有些因素对人类的影响有增强的趋势,也就是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会波动变化。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共同起作用,地理环境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也发生变化。因此,要多角度区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人类影响地理环境发展变化的进程,对某些地理因素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人类为了自己的生活空间、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等,努力和自然环境斗智斗勇,试图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开矿、修路、城市化、产业发展等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学生在学习地理以后能够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方式、程度和结果,明确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务必遵循自然规律,方能长久发展[2]。
        人类和地理环境和谐相处是指人类和地理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有利于生态平衡和社会发展。在时间上,人地关系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和谐共处到矛盾冲突,再走向和谐共处,即地理环境决定论、或然论和可持续发展论。目前,人们已经知道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必须要坚持人与地理环境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以后,能够帮助他们去思考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并且在今后的生产生活中遵循自然规律,促进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培养人地协调观的策略
        人地协调观是人类和地理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应充分运用能体现人地关系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人地关系,从而形成人地协调观念。
        (一)情境教学,联系生活
        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较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选择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巧妙地设置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可以全情参与学习。在选择情境时,应尽可能选取人地关系失衡的区域或者人地关系由失衡转变为平衡的区域,使学生能够感受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让学生去思考人地关系中出现失衡的原因和结果,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明对人地关系的看法,以及如何去应对矛盾的人地关系,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得出人地关系的正确结论。


比如,冬季出现的雾霾天气反映了不合理的人地关系,呈现雾霾天气的照片,让学生联系生产生活思考雾霾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此外,有时雾霾天气会有所好转,引发学生思考雾霾天气缓解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彻底“消灭”雾霾天气,让学生明白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必须和谐相处,否则,损害的终究是人类的利益,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人地和谐相处是人类必须要坚持的发展原则,只有人地和谐相处,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目前人类社会尚未与地理环境真正实现和谐相处,因此,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问题仍然严重,这些材料可以成为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教育的可用素材,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组织,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积极参与课堂学习。面对客观存在的地理问题,特别是我国和我们身边出现的人地不和谐的问题设置生动而有意义的情境,运用地理知识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站在人地协调的角度去思考人类活动是否恰当,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人地关系的有关知识和方法技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另一方面能够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明白人类必须要和地理环境和平共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深度教学,加强认知
        由于初中地理内容简单且繁多,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人地协调观的培养重视不够,有时候只是顺口一提,并没有展开实质的教学活动,并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人地协调的内涵,形成意识,外化于行动。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在设置人地关系的问题时,要注意层层递进,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逐渐认识到人地协调观是处理人地问题的正确选择,使这一观念深入人心。例如,在学习人口问题时,结合国情,我国是人口大国,让学生思考人口多的优势和弊端,学生分析的角度会比较多,思维容易发散,注意引导学生提炼总结归纳,再让学生分析如何解决人口过多出现的社会问题,再对照西欧一些国家人口很少,增长很慢甚至负增长,是不是人口少就好呢?学生经过分析会发现人口过少也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学生思考出现问题的解决措施,最后,还是要回归到问题的本源,让学生认识到人口必须要与资源、环境和发展协调发展。在问题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合作、质疑和争论等方式,进入深度学习,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使学生对人地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此外,深度学习能够锻炼学生的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真正理解人地协调的内核,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应用。
        (三)实践活动,反思总结
        地理学科不仅是理论学科还是实践学科,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多进行实践活动[3].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可以借助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地理问题,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地理是有用的学科,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把所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为社会的发展建言献策,有利于学生把人地协调观念落实到行动上,让地理知识指导生活。在课外,比如寒暑假,学生可以进行实地考察、调查、走访等实践活动,去了解身边存在的人地紧张的问题,并去追寻出现人地不和谐问题的原因,促进学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使人地紧张关系得到缓解并逐步走向人地和谐的局面。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自己设计一些地理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还有利于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例如,可以让学生对家乡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以西安市治理河水为例,可以让学生去调查污水的来源,污水是否存在危害物质,如何净化污水,学生可以调查分析以后提出一些治理污水的建议,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使学生明白爱护环境人人有责。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中,反思人类的行为,珍惜现在的生活,并最终内化于自身,体现到行为的转变上,善待自然。
        综上,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人地关系和谐与不和谐人类所面临的景象,学习人地关系的知识,培养人地协调的观念;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不能仅仅只是一堂课的功夫,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学生逐渐认识到人地协调观的正确价值,让学生真正理解人地协调的意义。此外,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行为活动,真正达到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2]王民,韩琦,蔚东英等.人地协调观水平划分标准及案例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 11) :23-25.
[3]刘密梅. 基于PCK理论的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