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课堂大不同

发表时间:2020/11/9   来源:《课程 教学 教法》2020年10月   作者:庞骏亮
[导读] 数学本身是一门枯燥的学问,许多知识都是通过言语来传授,也就造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习惯,时间一久,学生又回到解放前的状态。

义乌市苏溪镇第四小学  庞骏亮

摘要:数学本身是一门枯燥的学问,许多知识都是通过言语来传授,也就造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习惯,时间一久,学生又回到解放前的状态。因而,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实践来获得知识,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
关键词:动手实践;积极性;数学思维
        数学是比较抽象的,许多数学知识理论都是通过无数次的实验探究得到的,因而,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动动手,动动脑,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爱上动手,爱上数学探究。
        一、动手操作,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数学一门课,笔者问了班里大部分同学喜欢不喜欢,只有少部分同学喜欢数学,绝大部分学数学感觉是“被迫无奈”的,反正是不学不行。造成这样的情况,一部分原因是数学缺少趣味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如果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学习数学,就极容易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绝大部分同学都会愿意参与进来。数学里的动手操作不需要像美术课那样准备各种各样的画画材料,也不需要像科学课那样准备齐全的实验器材,有时候让学生准备一张纸,一个纸盒,或者几根木棒,就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也是有趣味的。
        案例1:五年级上册《谁先走》一课,知识点容易掌握,学生一点就通,所以大部分学生对这一课都提不起兴趣。因而,我准备了骰子和硬币,装在袋子里,每组一份。学生们看到有道具,马上就提起兴趣,等待着老师发布学习任务。这节课有两个活动:抛硬币、投骰子。
        活动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连续抛(投)5次,一人记录。(采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
        2.把每次正反面的情况记录在表中。
        3.学生动手实验,记录数据。
        4.汇报实验结果,分析数据。
        活动虽然简单,但每个人都兴致勃勃,乐在其中,让原本空洞的一堂课变得充实又富有活力。最后,通过比较试验得出的数据的多少,可以推断出可能性的大小。
        二、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
        数学知识是抽象深奥的,学生难以理解掌握,所有,有必要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把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形象,更容易让学生消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动手操作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索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清楚明白知识点是如何一步一步得到的,过程清晰了,知识点就会更深刻。
        案例2: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这节课的知识点就只有一句话:“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我们如果只要求学生牢记这一句话就够了,还要要求学生掌握,180度是如何得到的。


先让学生准备一个三角形,把三个角标出1、2、3,第一种方法: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到一起,就能得到一个平角;第二种方法:找到左右两边的中点,把上面角沿中线向下对折,左边角向右折,右边角向左折,使三个角折到一起,也能得到一个平角。
        通过拼角这一实践活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就变得具体形象,学生的记忆就会更加深刻。
        三、动手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已,而且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而宽广的平台,让学生发挥出他们的内在潜力与创造性,尽情地享受在获取新知的乐趣中。动手操作活动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机会,解放了学生们的双手与大脑,让他们尽情地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大家畅所欲言,谈论自己的发现,或多或少,都会给每个学生有所启发。
        案例3: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这个单元主要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以及梯形的面积公式.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先让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观察平行四边形和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图形有些相像,学生会说是长方形,那么,能不能把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呢?大家就会动起手来尝试,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教师也可以加以引导: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有想法的学生就会将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锐角沿着底边对折,再将折过来的这部分剪下来,拼到另一边就变成长方形了。接下去,就要让学生思考: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存在有什么联系?面积是一样的没变学生很好理解,那么,在边的方面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要学生去观察、去思考的。所以,动手操作不仅仅是动动手就好了,还应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一些数学规律和结论,这样既有助于激起学生们对数学新知识的探索欲,又可以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
        四、动手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
        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绝大部分的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比较弱,尤其是对于一些空间立体图形,学生脑中基本没有什么概念,这就需要学生去动手实践,最好是准备一些实物道具,仔细观察,感受空间立体图形的特征。再将这些直观观察到的影像映射到我们的脑海中,形成我们自己的知识结构。
        案例4: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一课,重难点是长方体的顶、面、棱的特征.如若不借助于长方体的实物来观察,直接投影展示,以学生的空间思维水平来说,要想得到顶、面、棱的特征,很难。因而,这就需要学生课前准备好一个长方体,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牛奶盒子等),然后,我们可以借助于准备好的长方体模型,仔细观察,先数一数,有几个顶点、几个面、几条棱。接着,再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时候,学生会发现上下面一样,前后面一样,左右面一样,也就是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最后,再让学生们拿起长方体模型观察,会发现:横着的棱一样长,竖着的棱一样长,立着的棱一样长,联系面的特征,就不难得出相对的棱一样长的结论。
        总之,动手操作时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只有亲身亲历,才能够真正的认识、理解。因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该多提供一些动手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动动手,动动脑,这样既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更加深刻,更加扎实。
参考文献
[1]施振康.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吉林教育,2009,(09):88.
[2]陈悦.小学数学动手操作的三重境界.小学数学研究.2014,(20):44-45.
[3]熊有模.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5,(11):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