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对有效教学认识的误区与反思

发表时间:2020/11/9   来源:《课程 教学 教法》2020年10月   作者:梁伟泉
[导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给高中政治课堂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高中政治教育要形成客观的教育观念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  梁伟泉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给高中政治课堂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高中政治教育要形成客观的教育观念,一方面要促使学生形成政治认同、公共参与、法治意识、科学精神等四大核心素养,另一方面更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避免误区,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核心素养的思想观念真正地践行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使高中政治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终身成长的需求。
关键词:高中政治;有效教学;核心素养
        新课程要求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公共参与、法治意识、科学精神等四大核心素养,但并不有悖于现有高考制度。课堂教学依然是一所学校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必须把“新课程理念”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机结合起来。但对于二者的有机结合,许多教师认识上普遍存在误区。本文就这些一般误区,谈谈自己的反思。
        误区一:课堂探究越多,教学越有效?
        新课程中要求打破传统的知识信念,倡导通过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其具体目标之一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中,每一框、每一节几乎都会有安排相关的探究活动。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只是盲目追求探究的量,误以为课堂探究设置得越多,学生参与度就会越高,教学就会越有效,忽视了探究活动的实效性。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凡是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不论深浅,都让学生进行探究。比如在讲授新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权,结合课本设置探究活动——试探究人大与“一府两院”的关系?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质上却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对“法院和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又受人大的监督”这个问题,学生难以理解,有些学生甚至连法院和检察院二者都无法区分,又怎么能探究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呢?再如《哲学与生活》第一课的探究问题——你认为孔子的“道”是怎样形成的?这样的问题莫说学生探究,即便是一般的老师也无法给学生很好的解释。
        第二类,有些教师不顾学生实际,甚至是为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程理念而在一节课中不厌其烦地设计一个又一个的探究活动,殊不知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是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注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它具有选择功能,能使人们从大量的外界信息刺激中筛选对自我最有意义的一个,并进行深加工,化为己有。探究活动需要学生的全身心参与、投入,这样其自主获得的知识才会深入脑海,教学才会有效。如果探究活动过多,势必就会使学生的意识处于一种混沌状态,无法对重要的知识信息加以筛选,学生只是配合参与,为了探究而探究,教学效果自然不佳,探究活动也就失去其应有的意义了。



        误区二:教师授课时间越少,教学越有效?
        新课程理念提倡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中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自我学习,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从学历到能力的转变,从而达到有效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对此也存在误解,认为教师授课时间越少,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体现就越充分,而完全忽略了教学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客观理解能力,也就忽略了教学的有效性。
        误区三:教学手段越复杂,教学越有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设施的改善,大部分地区的学校都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确,利用多媒体教学能使教学内容鲜明生动,直观形象,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扩大学生视野,促进师生互动,这与我们新课程理念是吻合的.据统计80%以上的年轻教师几乎都是使用课件教学。有的老师的课件制作精心,插入的信息从图片到文字,从音频到视频,从小结到练习,无一遗漏。但是在课堂中运用的现代媒体越先进,手段越复杂,形式越丰富,教学效果就会越好吗?一个精美的课件,从构思到完成,期间需要花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假若每节课都是由教师自己亲自制作课件,教师是否应付得过来?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拿来主义”,稍加修改即使用,完全不考虑是否合乎自己学生的实际,这样的课件教学是否会真正有效?过多的图片和视频展示在扩大学生视野的同时,是否也会分散其对课本知识的注意?依照课件教学,基本只能按照教师原来的设计思路 “按部就班”,这是否会忽略了教学课堂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教学工具和手段再先进,也只是一种辅助形式,也是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运用的。选择何种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素质和认知水平而定,不可一刀切。
        误区四:课后作业布置越少,教学越有效?
        许多教师认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只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勤于思考,乐于参与,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本的知识。课堂气氛越活跃,课上练习回答越统一,说明自己的教学效果就越好。据此,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忽略了课后作业这一环节。诚然,新课程理念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加快推进素质教育,能力教育的实施,也在逐步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试评价制度,课堂上的有效教学当然重要,但教学质量的高低,决不仅仅靠课堂上的40分钟,必要的课后作业是不可少的。
        必要的课后作业是不可少的,在新课程理念下一样如此,它对提升教学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课程下课后作业不在多而在于精,不在量而在于质,必须是对课堂重难点知识有针对性的,在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下,学生能得以完成的。这样的课后作业不仅不会加重学生负担,更能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我们如何把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充分融合起来还需要广大同行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新课程的教学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郑雪.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