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
乌鲁木齐市第九十八中学 831400
[导读]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真实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语境。如在设计任务时,应多考虑任务的真实性。
摘要: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最适合运用合作学习法。为了使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其作用,需要我们对合作学习进行正确的把握。本文对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合作学习;英语课堂教学;思考
作者简介:刘燕,任教于乌鲁木齐市第98中学。
一、引言
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班级分为几个由若干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在一种积极的目标互赖情境中,为完成一个目标分工合作、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彼此指导,并以集体的成功为评价依据,最终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学习策略。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推进,自主、互助的合作学习方法逐步立足于素质教育课堂。在合作学习中,只有取得小组的成功,才能获得个人的成功。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社交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和提高。合作学习能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持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合作热情,它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融于学习的各个方面,最终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
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结合初中教学现状,最适合运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法。但要想让学生在热热闹闹的一节课当中真正学有所得,让小组学习切实有效,需要我们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正确的把握。本文就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略谈个人意见。
一、英语合作学习中的几种不良现象及对策
1.教师对合作学习掌控不足
对策:(1)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倾向、性别、个性特征等把全班分成同等的小组,做到组内相异、组间相同,这样既有利于小组的长期合作学习,也利于小组间展开竞赛。
(2)合理布置学习任务。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水平,把学习任务分成独立完成、合作完成、教师指导下共同完成三部分。
2.学生参与程度不够
对策:(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有效的合作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合作是成功的关键。教师要让学生逐步在实践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力量。
(2)作好充分的准备。为了达到课堂上快节奏和知识上的大容量、高密度,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通过他们的自主活动对课堂内容形成有益的补充;还能使小组内的成员为了集体的荣誉互帮互助、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表达的能力。学生准备得充分,课堂上就进行得顺利,学习内容就可量大而紧凑,学习目标就能圆满完成。
(3)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宽松、融洽的学习环境。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与练的过程,首先确定学习的内容要遵循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贴近生活,结合实际,学练结合,让学生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主体作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探索问题、敢于质疑求异、自主学练和自己解答问题的能力。不能因为时间紧而忽略或缩短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要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得到发展。既要进行组间的竞赛,也要注意组内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能力,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其掌握了英语基础知识。
面对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不顾学生实际盲目地照搬照用。
我们只有立足学生的实际,扎扎实实,真正为学生的发展着想,新课程改革才能走上健康正确的轨道。
二、师生合作,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师生合作是学校人际中最基本的方面”。因此,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在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生生合作是以师生间的合作为前提的。教学任务的设计、课堂教学及课外拓展型任务、课程资源的开发等都离不开师生的合作。在师生的合作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作为教学的主体,两者的地位应是平等的。
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而要充当管理者、引导者和活动的参与者,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去,在小组间进行巡视,密切注意学生的活动状态,对小组合作活动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完成合作任务。教师要避免把合作学习的时间作为教师的课间休息时间。
“三人行,必有吾师”,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爆炸式地增加,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因此高高在上的单向传输式教学风光不再。在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中,笔者认识到在师生合作中应特别关注这样三个方面,即分组、有效调控、个人贡献和积极评价。三个方面处理得当,合作教学效率就会得到有效提高。
1.师生互动的类型
(1)师个互动。即教师行为指向学生个体的互动。
(2)师班互动。即教师行为指向全班学生群体的师生互动。
(3)师组互动。即教师行为指向学生小组的互动。
2.建组,合理分工
在建组方面,“组内同质”也好,“组间异质”也罢,可谓“前人之述备矣”,故不多花笔墨在分组的方法上,而侧重于组内合理分工这一方面。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常见到这样的场面:“Let’s discuss”一声令下,学生即分成小组讨论,教师再一声“Let’ s stop”,便开始汇报。这过程当中,学生有的只听不说也不写,有的问而不记录,分工不明,使得合作学习只停留在轰轰烈烈的形式上而已。只有合理分工、各司其职,才能各尽其能,发挥团队合力,达到合作的最终目标。在分工中,我们常需要“领军人物” ——组长,由其组织组员进行分工,协调小组活动;我们还需要记录员,负责记录成员观点和探究的过程;再有是调查员,通常可设两位,进行相关的采访与记录;需要作口头汇报时,就还需要有汇报员,进行小组观点的阐述。在展示自己长处的同时,教师也应引导学生进行分工上的“轮岗”,以促进综合语言素质的提高。
3.创设语境,启动思维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真实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语境。如在设计任务时,应多考虑任务的真实性。只有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任务,才最能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除简单任务外,导入适合学生认知水平但能挑战其思维的任务,引导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在交际中展示集体智慧,如问题解决式任务(Problem-solving Task)和创造性任务(Creative Task)。
4.积极评价,动力持久
合作教学能否持久开展,与合理的评价机制建立与否是息息相关的。在评价中,我们应采用多元评价法,把自评、组长评价、教师评价结合起来,有针对组员个人的评价,但重点放在小组的评价上,以促成“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良好局面。在合作中,师生共同走向成功,分享成功的喜悦。
三、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能使学生学会观察、倾听、发现、尊重、欣赏、共享、助人、交流和交往,能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能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人,真正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体验。同时,通过合作式的交流,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相互合作,发挥同学之间相互鼓励、相互启发的作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中学会合作,并亲身体验学习过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对话中获得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