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取向视野下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9   来源:《继续教育》2020年4期   作者:傅蕴男
[导读] 一个对未来关注的人,他们在思维和行为等方面都会体现出指向未来这一特征
        傅蕴男
        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6

        摘要:一个对未来关注的人,他们在思维和行为等方面都会体现出指向未来这一特征。而本研究发现高职生的未来取向水平相对较低,他们对未来缺少认知、对未来情感体验不足、对未来的意志力和行动力均不足。这给笔者带来了一定的思考,笔者认为需要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资本提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提升高职生的未来取向水平。
        关键词:未来取向   心理健康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心理资本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教育政策对高职教育大力扶植,在一些相关政策的倾斜下,高职学生的人数及生源构成的复杂性都在呈递增状态发展,因其生源结构的复杂性,导致诸多学生因年龄和心理发育的不成熟而产生一系列相关的学习和发展问题。而已有的研究者发现,高职生的心理、行为问题比起普通大学生更为普遍和严重[林士俊,周梅华.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2):140.]。未来取向(Future Orientation)是指“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偏好未来的方向,同时也是个体对于未来的思考和规划过程”[刘霞,黄希庭,普彬等.未来取向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进展,2010(3):385-393.]。未来取向对个体的发展起保护性作用:使个体更倾向于采用健康的行为方式来维护身体健康,远离不良环境,避免或减少参与不良行为;预防抑郁和自杀;未来取向也能预测大学生的学习投入和学业成绩,高未来取向者有更多的学习投入和更好的学业成绩[赖运成.未来取向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4):51]。因此,了解高职生的未来取向的影响因素,从而有策略地对高职生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生未来取向的现状分析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江苏省南京市、无锡市、苏州市三所城市的个别公办职业院校和民办高职院校随机选取部分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 453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收回有效问卷 439 份,问卷回收率96.9%。其中,男生236 人,女生203人;大一学生 198人,大二学生 128 人,大三学生 113人;城市大学生263人,农村大学生176人。
(二)研究工具
    《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来自于刘霞(2011)[刘霞,黄希庭,毕翠华.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的编制 [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6):7-12.],共有31道题,分为三个维度:未来认知、未来情感和未来意志行动。其中未来认知包括密度、广度两个因子,未来情感包括思虑性、乐观性两个因子,未来意志行动包括执行型、计划性两个因子。均采取五点记分法,“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分别标记为1-5分。此量表总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0.869,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是0.789、0.838、0.792。
(三)研究程序
        主试按统一的测试指导语实施团体测试,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问卷中的所有题目,并强调回答的真实性。所有数据资料采用 SPSS 19.0 for Windows 32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处理。
三、结果分析及讨论
(一)高职生未来取向的总体情况
        对获取的有效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发现,具体如表1所示。

        高职生的未来取向总均分值低于中等临界值 3 分(M=2.27,SD=0.55), 居中等偏下程度,高职生在未来取向三个维度的得分情况也基本无差异,未来认知的得分最低,未来情感和未来意志行动得分一致,表明高职生对于自己的未来关注度并不高。所以从数据结果来看,高职生普遍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期待,他们没有形成对未来的思考意识,这可能与高职生的生源特点有关。高职生特别是民办高职生,其生源大多来自中职学校,其年龄相比一般高职学生要小。许多研究者在研究未来取向时都发现年龄是影响未来取向的一个重要因素。Nurmi(1991)对青少年的未来取向进行综述时发现,许多研究结果都支持个体的计划水平,实现计划的能力,关于未来的认知结构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许多研究结果还表明青少年往往把对于未来的思考拓展到生命的第20年的末尾或者是第30年的开始[ 同2]。
(二)高职生未来取向的人口学变量分析
        为检验高职生未来取向与人口学相关变量的关系,分别将性别、年级与未来取向及各维度进行差异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高职生在未来取向总均分及各因子分上,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但并不显著。总体上看,男女大学生的未来取向水平差异不明显。这是因为,女生不管是在生理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均比男生要相对更成熟一些,女生的性别特征也较之男生有更多的焦虑、思虑特质,这体现在未来取向上,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这和杨佳(2016)[ 杨佳(2016).高职生未来取向和问题行为及学业投入的关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年的研究结果一致。
        高职生未来取向总均分及各因子分在年级上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各年级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大一、大三、大二,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大一、大二、大三各年级之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大一新生刚入校,对未来还抱有憧憬,因此未来取向值相对高一些。但进校后逐渐熟悉并适应了环境,发现已经没有入校时的新鲜和活力了,于时有些自控力不太强的学生开始有惰性思想进而倦怠起来,未来取向值略有下降。到了大三年级,面临就业了,从客观上就需要他们务必开始关注外在社会以及未来就业发展相关的信息了,于是他们的未来取向情况又稍有好转起来。但这里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思考,如何让学生从进校开始就保持对未来的期待、对未来的憧憬、并逐步开始提升能力增强对未来的意志力和行动力,而不是在大二的时候对未来的思考反而减少并降低水平了。
(三)高职生未来取向与家庭背景的因素分析
        为检验高职生未来取向与家庭因素的关系,分别对家庭居住地、家庭教养方式与未来取向及各维度上的得分进行分析,结果如表 3 所示。

        高职生未来取向总均分及各因子分在家庭居住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学生的未来取向总水平比农村学生略高。
        高职生未来取向总均分及各因子分在家庭教养方式类别差异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看,在权威型和专断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学生,他们的未来取向水平略高于其他两类教养方式,忽视型的教养方式最不利于学生未来取向水平的发展。忽视型教养方式意即父母对子女忽视不管不问,他们既不关心子女学习方面的事情,在生活等细节上也不关心照顾子女,让子女形成缺失型人格。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他们容易形成同一性角色混淆(identity diffusion),在同一性混乱的情况下,他们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有怎样的观点和对事情的态度,他们缺乏清晰的方向,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人生价值观。因此,他们势必会在未来取向方向上有所缺失。
(四)高职生未来取向与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因素分析
        为检验高职生未来取向与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关系,对担任学生干部与否与未来取向及各维度的得分进行分析,结果如表 4 所示。

        高职生的未来取向总均分及各因子分在高职生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在未来取向总水平及各维度上的均分显著高于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的均分。虽然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他们的总体未来取向水平都不高,但是担任了学生干部的学生,他们的未来取向水平是显著高于不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一般来说,愿意参与学校学生组织并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他们在个人特质上一般是比较具有主动性和开放性,他们在做事情上会展现出自己的意愿性,意愿度比较高,而且在自我效能感方面,也比一般学生要更加有自信,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他们会主动形成对未来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可能自我所采取的有益行动。
四、基于本研究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基于本研究,我们发现高职生特别是民办高职生,他们的未来取向水平较低,这与他们原本的生源特征有很大的关系。但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这样不利的条件下提升高职生的未来取向水平,增强他们对未来的认知和探索,从而提高他们对未来就业、未来生活等多方面的行动能力。基于此,本文作者做出如下思考,望能对提高高职生的未来取向水平有所帮助。
(一)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学生的未来认知与行动
        未来认知是个体对未来的思考、认识和关注。未来认知是未来取向的前提条件,只有思考未来,对未来形成特定的认识才能促使个体形成对未来的偏好[ 刘霞,黄希庭,高芬芬.青少年未来取向的理论构想.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2):15-19.]。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是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唤醒自己的规划意识,探索自我、探索外在世界,以利于形成对自己未来的长远规划,从而知道按照自己未来期待的模样开展一系列决策行动到达自己未来理想至高点的过程。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学生在校的三年时间里,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通始终。日前,自 2007年教育厅下发了关于职业发展及就业指导的相关要求,细致的对课程开设提出了建议之后,各大高校开始如火如荼的开展职业生涯指导课程。虽然课程开设了,但是贯穿大学三年的生涯规划教育理念并没有完全贯彻,很多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只是在低年级开设,学生们上完课之后,不管是任课教师还是学生辅导员都鲜有对学生再进行专业的生涯发展教育引导,而之于学生而言,他们还需要后续的持续分阶段性指导来帮助他们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规划意识。因此,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培养专业性人才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结合专业、结合培养人才的性质去制定符合指导高职院校学生大学三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整体设计,从课程开始到课程背后的资源,构建生涯规划课程的课后支持系统资源,这显得尤为重要。
(二)提升心理资本,增强学生的未来积极情感
        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熊猛、叶一舵.心理资本:理论、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心理资本主要由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等组成。其中,自我效能是指大学生对所从事的活动或目标能否实现的自我感知程度;乐观是指大学生对未来的积极期望;坚韧性是指在挫折、困难面前个体依旧能顽强应对,具有挑战所需的信念,努力争取结果符合预期;希望是指大学生对目标有合理预期,并在遇到困难时能合理评估困难对预期目标影响,并适时调整目标,同时对实现目标表现出渴望和信心[ 李扬.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育的途径探析.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1):5-6.]。而“未来情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未来所持有的一种主观情绪体验。因此,不难看出如果提高高职生的心理资本,势必会增强他们对未来的积极情感,形成良好的未来情感,而未来情感又是未来取向的要素之一。
(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未来取向。理想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它是包含多方面的。主要可分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 同3.]。对于高职生来说,加强他们的职业理想以及道德理想显得更为重要,因为高职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他们的价值观来源于理想信念的教育,如若缺失了这方面的教育,他们很容易由于没有正确的方向性引导,而走向歧路。对他们进行职业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他们在大学时期提升对未来职业的思考和认知,明确知道自己的价值观,从而做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个人的职业和人生选择。
参考文献:
[1] 林士俊,周梅华.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2):140.
[2] 刘霞,黄希庭,普彬等.未来取向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进展,2010(3):385-393.
[3] 赖运成.未来取向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4):51
[4] 刘霞,黄希庭,毕翠华.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的编制 [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6):7-12.
[5] 杨佳.(2016).高职生未来取向和问题行为及学业投入的关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6] 刘霞,黄希庭,高芬芬.青少年未来取向的理论构想.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2):15-19.
[7] 熊猛、叶一舵.心理资本:理论、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
[8] 李扬.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育的途径探析.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1):5-6.
[9] 张玲玲.(2005).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D].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
[10] 张弘.试论大学生未来取向、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相互关系[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7):24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未来取向对高职生学业投入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7 SJBFDY84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傅蕴男,女,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青少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