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9   来源:《继续教育》2020年4期   作者:朱昕
[导读] 本文通过查找文献和网络问卷的方式调查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分析当前大学生志愿服
        朱昕
        西南政法大学  401120
        摘要:本文通过查找文献和网络问卷的方式调查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分析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了若干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方法与对策,提升当代青年的志愿服务精神和本领,对实现基层社区治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互联网+;国内外;共青团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概说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于青年志愿服务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对志愿服务做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津和平区朝阳里社区时指出: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提出“ 志愿者事业要同‘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的重要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7月24日致信祝贺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时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积极响应党和人民号召,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充分彰显了理想信念、爱心善意、责任担当,成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动体现。”这些都为志愿者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如今,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最主要的参与群体,具备较强的志愿服务意识,其志愿服务不仅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为各高校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理念和奉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重要抓手。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大力推动人文主义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志愿服务中,青年志愿者事业已经成为青年担当时代责任、锤炼品格修为的实践舞台, 形成了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新局面。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际调研结合的方式调查西南政法大学的志愿服务情况,辅之以研究国内外有关志愿服务的文献来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分析现存的相关问题,实现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深入了解,以期对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二、国内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经验与特点
        (一)国内大学生志愿服务经验借鉴
        随着高校志愿服务的兴起,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内容不断丰富,学术成果持续产出,相关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形成了充满生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态势。除了诸如特定群体关爱、环境保护等具有普适性的志愿服务内容,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开拓以学校自身优势为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不同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呈现结合实际、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新特点。
        1.志愿服务项目上特色发展
        在研究中发现,除传统志愿帮助以外,许多高校根据自身定位目标和学科优势开展了独具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法学学科方面,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高校开展了多种法学相关内容的志愿服务项目,主要包括诉讼代理、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其中普法宣传活动数量约占 52.3%,是当前法学领域专业化志愿服务的主要活动形式。[1]在计算机学科方面,南京大学商学院依托自身计算机知识、统计知识以及数学知识等走出校园,深入社区基层开展“五福家园社区义教”“青年实习岗”“金融理财进社区” 志愿服务项目,针对南京大学教职工公寓所在的和园小区幼儿园和金陵小学的“理财屋”青少年活动俱乐部,组织相关活动并帮助小朋友们了解银行运作的知识。[2]南京林业大学发挥林业相关专业特长,组织相关教授和学生志愿者从2012年起便积极走进社区,给广大居民开展义务鉴定,并普及红木知识,宣传红木家具中承载着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3]北京大学以专业化社团为依托,由法律援助协会、法律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组织开展活动,团委等部门加以辅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则将专业化志愿服务纳入实践教学中,由专门教师负责活动的组织开展。[4]
        这些特色志愿服务项目,一方面极大地丰富志愿服务的内涵,拓展了志愿服务的空间可能,增强了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能,提高了服务的精准度,并为今后志愿服务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探索的启发。另一方面,这些志愿服务项目也给相关专业大学生提供了实践学习的绝佳平台,强化了志愿服务的教育功能,在增加实践经验的同时提高参与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获得感。
        2.志愿服务运行机制上建立健全                   
        据文献调查显示,当前高校都在逐步建立有效的志愿服务运行机制,普遍加强了志愿服务相关的制度性工作,强化志愿服务顶层设计,规范志愿者选拔流程,加大志愿服务相关技能的培养力度。尤其是在志愿者招募制度、考核制度、注册制度、激励机制等相关机制建设方面都发展迅速,志愿服务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志愿服务活动的规范性和志愿服务质量的稳定性。
        (二)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
        西方发达国家志愿服务起步较早,志愿服务氛围浓厚,志愿服务文化体系相对健全,关于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成果也相对丰富,其中许多的共性特点可以为我国的志愿服务工作,特别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5]
        1.国外普遍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人才发展中的作用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才发展计划中有重要地位。一方面,其发展与政府、社会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如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体系完整,大学生志愿服务在资金来源、社会影响力以及保障制度体系等方面相对成熟,志愿者参与率非常高,服务内容丰富多样,使志愿服务的吸引力大大增强。除此之外,志愿服务受到重视的情况与西方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的认识也有密切关系,西方大学生普遍认为志愿服务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途径之一。[6]这样的认识是长期志愿服务教育的结果,也是志愿服务活动本身平均质量较高的体现,对于更好的发挥志愿服务的社会作用和教育功能具有积极作用。


        2.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模式制度化、常态化水平较高
        国外高校普遍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设立了规范性较强的运行体系,根据志愿者的能力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工作分配。在招募志愿者培训中注重志愿精神和素质能力的培育,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鼓励和反馈机制,确保了志愿服务的质量。另外,国外各高校对志愿服务实行常态化管理,塑造了大学生良好的志愿服务意识,营造了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譬如美国高校不仅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更加注重志愿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将其融入青少年教育的每一个阶段,对于培养美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起到不小作用。[7]
        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现状与问题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
        2016 年 12 月 16 日,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将“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内容明确为学生的基本权利[1]。可见,大学生志愿服务已成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目前各大高校的志愿服务主要是团委负责牵头,具体活动开展主要依托于青年志愿者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在校团委的指导下为青年志愿者提供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平台,由于各方面原因的限制,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窄,层次低,形式单一,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活动失去兴趣,更多是为完成任务去参加活动,没有真正领会志愿服务的精神。[8]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关于我校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我校志愿服务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志愿服务活动种类相对传统单一,总体上缺乏高质量有特色的志愿活动。校内专项志愿服务队开展的活动相对老套,新型活动较少,同时大多数学生认为活动的类型还不够丰富,参与感、趣味性、针对性不足,缺乏具有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
        2.志愿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部分志愿者的态度需要进一步端正和志愿服务技能还存在短板。就志愿者反馈来看,学校志愿者招募严格,志愿者招募情况良好,竞争较为激烈。志愿者对志愿活动本身持支持和积极态度,也能够理解青年志愿者协会对志愿服务的指导监督工作,但是参与志愿服务的活力有待提高,全员覆盖性还不够强,部分志愿者的服务水平还不够高,存在部分志愿服务心态过于功利,影响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
        3.志愿服务管理系统运行中存在制度运行不够流畅,认知度不够高的问题。虽然目前已有《关于加强和改进志愿服务工作的通知》《西南政法大学公益学分管理实施办法》《西南政法大学志愿服务管理方法》等一系列规范志愿服务的规章制度,能够在顶层设计上对整个志愿服务体系运行提供规范。但是学生对于这些管理办法的知悉度较低,部分受访者还反映了目前时长认证流程较为繁琐、志愿活动信息发布及时性覆盖性较差等问题。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志愿服务精神的普及教育,塑造大学生主体自觉意识
        志愿服务是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抓手。参与志愿活动能够更好的让青年了解社会,锻炼本领,开阔眼界,培养社会责任感。为此,要多渠道开展志愿精神的普及教育。特别是要发挥课堂这一学生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可以通过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等方式把志愿精神的普及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制定完整的课程方案,细化落实课程实施办法,明确志愿服务课程的内容。除了课堂教育以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宣传、设定志愿者日等其他形式营造志愿服务的整体氛围。
        (二)加强志愿服务活动质量把控力度,打造优质志愿活动品牌
        做好志愿服务的普及教育,提高青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提升志愿服务的整体质量。一方面共青团需要强化对志愿服务活动本身的指导和监管,避免流于形式的打卡式志愿服务情况发生,另一方面要在重点打造特色志愿服务品牌上下功夫,将学科特长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真正发挥志愿服务的社会作用和教育功能。避免出现大量同质化志愿服务活动,在社会实际需求不大,教育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挤占公共空间,浪费公共资源。
        (三)完善专业化志愿服务机制 ,促进志愿服务保障提质增效
        高校作为组织青年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的重要主体,应当从志愿服务的活动组织监督出发,如志愿者时长认定等志愿服务工作等方面,出台相关规范化文件,完善志愿服务机制和管理,更好的维护志愿服务秩序,为保证志愿服务质量提供制度性支持,促进志愿服务规范化,体系化,常态化发展。除此之外也应加快建立志愿服务风险防范机制,针对容易出现的志愿者权益受侵害问题,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预防体系,有效防范危险的出现。
        (四)利用好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便捷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
        在“互联网+”的科技红利下,要加大对互联网的合理运用力度。[9]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模式,搭建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借助新媒体技术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管理实现对志愿服务资源的合理配合,促使志愿服务更加精准化。同时,还要通过互联网平台加大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扩大志愿服务半径,使志愿服务得到广大学生和社会的支持,从而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可持续性地开展。

小结
        26年前,青年志愿者行动适应改革开放大潮应运而生。如今, 青年志愿者事业已经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在志愿服务活动迅速发展的当下,在广大青年志愿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提高志愿活动质量,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强化志愿服务监督管理,发挥好志愿服务对于培养学生志愿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作用,不断推动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志愿服务来塑造社会的良好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用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项目为西南政法大学2019年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为:2019—XZSZ20).

参考文献

[1][4]邢姝,包玲艳,游嘉慧,丁琳.专业化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证分析——以法学专业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15(04):62-64.
[2]张金玲.关于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1)
[3]杨东.专业特色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J].Theory Research,2017,(4)
[5][6][7]王秀华,闫春晓.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的借鉴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21(03):90-93.
[8]刘欣.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46):130-132.
[9]晏然.“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现状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4):250-251+2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