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9   来源:《未来教育家》2020年 第10期   作者:林静  孙彩秋
[导读]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要想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朋友,要想得到每一个学生的信任,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
山东威海荣成市第十一中学         264300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班主任的工作更要求当好心理辅导者。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爱心感化、
  
       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向外界宣布了他对全国中学生的多年调查结果,称有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这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一是学习压力感。二是偏执。三是敌对。四是人际关系敏感。五是抑郁。六是焦虑。七是自我强迫现象。八是适应能力差。九是情绪不稳定。十是心理不平衡性。其中,学习压力感,是当前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面对如此多的问题,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该做哪些具体工作呢?
       一、要努力提高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班集体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教师和学生都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班主任无疑是营造班级心理环境的关键人物。前苏联教育家契尔卓娃说:“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假如班主任情绪不稳定,工作缺乏热情,会使学生心灰意冷、无所适从,丧失上进的信心。班主任性格偏执,会滋生学生逆反心理;只有心理健康的班主任,才会有心理健康的班集体氛围。班主任应该在工作中努力表现出振奋向上的精神、豁达开朗的心胸、乐观幽默的情绪、坚忍不拔的意志,通过日常言行、师生关系和管教方式反映出来,这对于促使师生关系融洽与和谐,努力创造适合班集体健康发展的情感氛围大有好处。
  二、要努力创建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现代学校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模式,学生在班级里上课、交往、参加多种课余活动,度过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因此,创建一个和谐、整洁、充满美感和富有教育因素的教室环境相当重要。它既能使学生心情舒畅、情绪安定地学习,又能受到美的熏陶,它是推进班集体建设的一种无形力量。班主任可以在教室布置中围绕班级奋斗目标、名言警句、自我超越等竞赛表、班级风景线等形成一种德育和美育的氛围,对班级及学生的行为起着规范导向、凝聚、激励的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熏陶和鼓舞,努力创建一个良好的心理建设外部环境。就象苏霍姆林斯所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来实施教育,甚至让每块墙壁都会说话。”
       三、青少年由于处在心理由幼稚向成熟过渡阶段,生理虽然成熟了,但心智仍未成熟。同时也进入了“接近异性期”,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心理,关注异性。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开始关注“我怎么样?”“我是什么样的?”他们很在意别人的评价和尊重。在这个阶段,青少年们有许多烦恼,情绪波动大,变化快,容易被激惹。
       如果详细说怎样引导青少年,做好心理健康工作,一会半会讲不完。为此,我简述关键的几点吧。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对青少年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像对待好朋友似的给予尊重,理解。遇事尽量以商量的口吻于他们沟通,避免强制、命令性的口吻,避免让他们觉得被小看,被瞧不起。沟通时要把他们当成大人,但心里仍记得他们心智尚幼稚。
杜绝打骂他们的行为,这样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把“小毛驴”激怒,不“玩活儿”。
       不要认为他们生理成熟了,就应该懂事了,自立了:其实有许多事情老师和家长从来没有好好地教过他们。比如:抱怨青少年不知道感恩,不会劳动,那么要反思,平时有没有告诉他们什么是感恩,感恩有什么好处,可以怎样去感恩。为什么要劳动,劳动有什么好处,怎样去劳动等。
       多欣赏,少批评。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父母很追求完美,往往喜欢盯着孩子的缺点,想法儿给修正。其实,成功者不是让自己成为了十全十美的人,而是把优点发挥了极致。过于关注孩子的缺点,往往会让孩子自卑、焦虑、退缩,或者愤怒。经常夸奖孩子,孩子有信心,心情舒畅,才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出天分和潜力。
       正确引导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通过:敏锐地du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zhi、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用远大理想的推动作用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等等。
       一是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观察应该在学生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学生的行为。在平常的教学过程、课外活动、学生的交往过程直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注意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表现。
       二是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有经验的老师,经常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谈话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
       三是用远大理想的推动作用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中学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来源于成绩的不理想和同学相处不好。老师要对学生的挫折心理给以正确的指导,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初一入学时,很多学生一时不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有的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心理受到严重的挫折。针对这种情况,就要用远大的理想来激励学生。
       四是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热爱学生是形成教育艺术的基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爱抚情感的渴求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要。老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在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要想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朋友,要想得到每一个学生的信任,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但是,这一切都很值得,因为,你得到的将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工作,是辛苦的,付出是值得的!因为我们在孩子们的心田中播种希望,播种爱!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