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改革

发表时间:2020/11/9   来源:《未来教育家》2020年 第10期   作者:覃太琼
[导读] 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在落实语言因素的同时积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语言的赏析,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领悟人文性。

重庆市开州区铁桥镇铁锁桥初级中学   邮编:405409
       【摘要】:语文课改以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多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让学生收集资料多了,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多了……然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毕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大家还缺乏经验,难免会处置不当,乃至出现一些偏差:——语文课堂是比过去活跃了,但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淹没了语文的本体。课堂上“语文”少了,“关于语文”的东西多了。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效率、

        在多媒体、多元性知识渗透的同时,勿忘“本”。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可偏废。要让学生通过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人”的教育。
         一、提倡简语文教学。
         要提倡简简单单上语文。有人说,语文并不简单,语文是复杂的呀!诚然,从语文学习的生理、心理机制看,确实是复杂的,但怎么才能学好语文却并不复杂,就是“课标”上所说的“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是什么?最主要的不就是多读多写吗?“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是讲的多读。“课标”里还说:“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不啻是说——写多了,就会写了。所以我们不要人为地把语文教育搞得那么复杂,那么高深。
         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将语文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能力点”,逐一进行训练,试图用这样的教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那完全是一厢情愿。语文学习是混沌的,是熏陶,是习染,是点滴积累,是日有寸进。
         这就好比是新买的钢精锅,铮亮铮亮的。放在灶上煮饭,经过三五个月的烟熏火燎就变黄了。再过个年把二年,又进而变成褐色。几年后,锅底甚至变成黑色的了。学习语文就跟”熏锅底”的情形差不多。大家经常说“某人的语文修养如何如何”,这“修养”二字恰好道出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庄子》里有个寓言,讲的是“儵”和“忽”要在“混沌”的头上给他凿“七窍”。他们每天在他的头上凿一个“窍”。到了第七天,“七窍”凿好了,可是“混沌”也一命呜呼了。毫无疑问,“儵”和“忽”的用心是好的,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混沌”就是自然的状态,是不该有“七窍”的。硬是给他凿出“七窍”,反而害了他。语文的学习本来就是综合的,你硬是要像数理化那样,构建一个知识点、能力点的网,进行线性的训练,这不啻是在“混沌”的头上凿七窍。
         有些老师备课,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一、知识能力,二、方法过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将语文学习的目标复杂化了。须知:“课标”里面提出的是“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个目标”!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



         举例来说,教学生写字,好像是纯知识技能问题。其实不然,在写字的时候,要让他们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从内心里喜欢汉字。这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要教给孩子怎么把一个字写好,比如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相接的部位要收敛,要避让;学生由不会写到会写,由写得不好到写得好,自己动脑筋,自己体会怎么才能把字写得漂亮。这就是方法与过程。
认识了“三维”本是“一体”,就从本质上把握住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有助于我们简化头绪,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
       二、改革的现状及原因
       新课程的变革是为了适应新时代,使社会朝着更科学、先进、合理、人文化的方向发展。各地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以学生为本;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教学中注重启发诱导,多元解读,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的学习中多了自主、合作、探究;注重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融入大量的素材,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如火如荼的改革也不免存在弊病:形式主义过多,遮掩了“语文味儿”;有的语文课预设性过强,被拆解的阅读失去了原有的美感;语文课堂人文性与生活脱离,变成索然无味的说教;应试教育下,语文学科被模板化、套路化,作文教学的前途更是堪忧。究其原因,我国的语文教育状况,就如同整个教育事业一样,先天不足,没有什么现成的理论和经验可以借鉴。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课标”的理解不够全面,并没有真正理解课标,没有结合自己学校的师资力量、生源状况因校制宜。二是语文课程评价改革工作滞后,只重视教学工作,却忽视课程评价,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课程评价体系。三是应试教育对课改的冲击。高考制度的不变革,让很多学生和教师仍旧只要成绩不要过程,关于“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在应试教育、升学率面前显得不足为重。
      三、对语文课改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加大教育考试改革力度,改变将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切实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将“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个学生,挖掘他们的潜能,因材施教,促进其个性发展。
      第二,转变教师观念,教师应通过加强自我培训和自我反思促进自身的发展与提升。学校要组织教师培训,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加强交流学习,多听一些课改较为成功的学校的课。各级教研部门也要多下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寻找适合自己学校的发展模式。
     第三,注重并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就语文学科而言,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结合,同时,注重多元知识的渗透、学科间的交融。让学生自主组织文学、创造发明小活动,在办刊、策划、商议中得到能力的提升;关心身边的时事热点,拓宽眼界,增长见闻,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学以致用,体现主体性与自主性。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多加以指导,创新发展。“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要让学生真正将语文学习用于生活,实践是根本途径。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增加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即多读)。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即多写)。读和写这些属于基本技能的东西,还是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的。回归到语文学习方法最根本之处,足够的输入才会有适量的输出。
     如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在落实语言因素的同时积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语言的赏析,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领悟人文性。
       习惯,不仅是指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就连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能力,也必须达到技能乃至习惯的程度,——也就是要形成张光鉴先生所说的“快速反应通道”,对学生才有实际的用处;离开了反复的练习和实践,达不到自动化的程度,就不能派上什么用场。这话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与实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