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育中如何健全学生人格品质

发表时间:2020/11/9   来源:《未来教育家》2020年 第10期   作者:屈志勇
[导读] 人格构建人生大厦的支柱,没有它,壮丽与辉煌将无从谈起;人格是人生的风帆,有了它,才能驶向理想的彼岸;人格是磁石,是人生靓丽的风景线,惟有它,才具有吸引人、影响人的巨大魅力。

(江苏昆山高新区城北实验小学     215300  )
         【摘要】:人格构建人生大厦的支柱,没有它,壮丽与辉煌将无从谈起;人格是人生的风帆,有了它,才能驶向理想的彼岸;人格是磁石,是人生靓丽的风景线,惟有它,才具有吸引人、影响人的巨大魅力。然而,当今的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上各种观念混杂、碰撞。
         【关键词】:同伴、关系、交往、能力、对策、

          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不容乐观,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致力于培养幼儿与同伴的和谐关系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和心愿。然而,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当代教育家魏书生曾经说过:“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塑造学生一个健全的人格比教授他们一个高的分数更重要,何况有了一个健全的人格又何愁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塑造孩子健全完善的人格,就必须从养成教育抓起,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打好人生的初稿。
          养成教育是通过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事情对青少年的言语、行为、态度等进行训练,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基本的做人品质的活动。教育的宗旨是积极倡导“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教育的方式是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为载体,增加学生的道德体验,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主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内化为学生终生享用的习惯,这将为学生良好品质的定型和铸造美好未来起到了固化和奠基的作用。古人云“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刻苦磨练、日积月累,“德才兼备、德达材实”的育人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二、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与美丑
          世界本来就是多彩的,有善、有恶、有美、有丑。中学生必须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吸收善和美,抛弃恶和丑。手下曾有一学生惯于“助人为乐”,——以帮助人打仗为乐,我所知道的他的两起打仗事件,都是他帮助别人打的,结果自己却成了校务室的常客,甚至学校的公开批评。我在和该同学谈心的时候,我问他为什么去打仗,动机是什么,他说,既然朋友叫去帮忙,不好意思不去。我说,你们都是初中生了,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应该想办法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理智地去对待这类问题,而不是去帮助他们打仗,否则是越帮越“忙”,对双方同学都没有什么好处。
          个人行为如此,对于文化亦然。在开放的社会环境里,学生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他们文化倾向和追求有自己的主见。


教师应该着眼和着力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引导他们向主流文化、深层文化的方向发展,使他们在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活中独立地进行判别、筛选。如何提高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的教育,从中获取人格力量。审美,是人们为客体激起的一种崇高和优美的感情。因此客体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审美价值。一个完整的人格会时刻向周围环境辐射出关于美和丑的信息,从而也就成为他人评价自己美与丑的对象。也可以说,人格的形成,也是展现自身美与丑的过程,或说展现美的人格和丑的人格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美的人格也就是美的人生。因为人格的美化是有具体内容的,这些美的高尚的内容,便是人的追求的目标。美是人存在的最高境界,包含着生理的、社会的、道德的诸多因素,在层次上是最高的要素。人们总是明辨是非,追求真理:识别善恶,追求至善;分辩美丑,追求完美。
          三、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当前在幼儿与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他人。他们固执己见,很少关心他人,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大多是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
          有些幼儿不主动与同伴交往,沉默寡言,宁愿一个人玩也不愿去陌生环境,对陌生环境表现出害怕、胆怯等;有个别幼儿表现为不愿和成人或同伴对话,不愿参加活动,不愿与人交往。而与家长交流后却得知孩子在家挺爱玩,挺爱说,表现出双面性。交往语言比较贫乏,在交往活动中有些幼儿交往语言比较贫乏,以致于影响了交往活动的正常进行。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往往体现为用直接的动作代替具体的语言现象。
          四、引起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培养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能力,促进幼儿同伴交往。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具有保护和发展功能,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下一代,对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家长及幼教工作者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初是通过与家长交往,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原则和方法的。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既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因而家长必须改变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
          1.转变态度。家长应改变对孩子过分保护、溺爱的态度,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快乐,学会分享与合作,并及时对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父母还应给孩子作示范,做榜样,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建立和谐的关系。父母粗暴、冷漠的态度会使孩子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及行为障碍。父母对于幼儿园教育应给予大力支持,尽可能做到家园教育一致。
          2.营造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懂得家人要相互关心帮助,比如:有好吃的大家一起吃,好玩的一起玩。有些家长会故意说:“宝宝给妈妈吃苹果。”而结果却是一口未吃让给孩子,其实这只能滋长孩子的独占心理,这种行为不可取。
          总之,相信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潜心研究、总结,让我们的孩子在交往中多一分魅力,少一分怯懦;多一分合作,少一分霸道;多一分成熟,少一分稚嫩;多一分豁达,少一分孤独。相信他们都会成为能适应社会、能与人愉快合作的具有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