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文课堂的审美能力

发表时间:2020/11/9   来源:《未来教育家》2020年 第10期   作者:宋清华
[导读] 让学生在寓教与乐、怡情养性、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过程中,成为一个具有完美品格和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才。

陕西省绥德县第二实验中学         718000
       【摘要】:语文教育应以人的素质为其主要目标。让学生在寓教与乐、怡情养性、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过程中,成为一个具有完美品格和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课堂、审美能力、 

        在评议教材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美育资源,除了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下面我就谈谈自己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场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 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函。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和联系”。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思考练习”,设置想象、联想的阶梯。如《荷塘月色》第二题:“作者是抓住荷塘月色的哪些特点来写的?并联系写作实际说说如果不这样写,还可以有怎样的写法,效果会怎样。”这是指导和提示作想象和联想操练的,施教者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联想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发生想象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三、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扯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采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四、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情感力量的负载者,这种情感 点燃了学生的情感,在情感的交流与碰撞中完成审美体验,使学生在精神漫游中经历或喜笑颜开、心旷神怡或伤心落泪、忧郁悲愤的融合着多种心理因素的情感旅程。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和主体的具体关系的反映。”一次阅读就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建立一次情感互动的的关系,时间、空间、事物之间的界域完全打破了,朝着文学作品与学生心灵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努力。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老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做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老师对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性的处理。这样,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对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进行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美好情感。四是诵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五、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