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套路,回归根本

发表时间:2020/11/9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7月上   作者:董诗涛
[导读] 面对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三试题的新变化,可以看出没有大量的阅读,想提高阅读速度和答题效率是不可能的,考题越来越注重思维素质和文化,试卷越来越灵活,靠死记硬背和简单的刷题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第八中学 董诗涛 679100

摘要:面对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三试题的新变化,可以看出没有大量的阅读,想提高阅读速度和答题效率是不可能的,考题越来越注重思维素质和文化,试卷越来越灵活,靠死记硬背和简单的刷题根本不能解决问题。我们通过试卷分析得出,备考复习中可以着眼必备知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强化学生分析阅读文章的能力。因此要让高考备考摒弃套路,回归到“读”这个语文基本上来。
关键词:试卷分析、高考备考、语文根本、读
        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课程,但是高考语文就是一个简单的体系了,就是两个字,一个读一个写,而且“读”是根本。本文想从“读”的角度对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三做试卷分析。
        一、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三试卷分析
        (一)、读文体:
        近年来的考题越来越偏向于各种各样文体的阅读以及像发言稿,演讲稿,书信体等交际语境写作,所以教给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就可以有效的鉴赏文本本身。
        以考题为例:
        第6题,是个关于访谈的简答题。访谈这种文体最核心的知识就是如何引发对话,如何把话题引向深入.这是学习访谈这种文体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
        第8题,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其实题干里就有对“叙述”知识的渗透 。在学习记叙文的时候,都会教给学生记叙的六要素,分析答案不难看出,其实就是“起因(萌生念头)”“经过(付诸行动)”“结果(抒发感受)”。
        第21题,为压缩新闻的主要内容.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最重要的就是5个w,1个H,也叫六何法,即何因(Why)、何事(What)、何地(Where)、何时(When)、何人(Who)、何法(How),这是阅读新闻的必备知识。
        比如:“2020年6月3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助力湖北疫后重振发展视频会议,在视频会议上,国资委表示,支持将武汉纳入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改革高地,要继续加大力度,推动各项政策措施在湖北早落地、早见效、早收益,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更好地助力湖北疫后重振。在视频会议现场,央企和湖北省签署72个项目,在原定今年对湖北计划总投资3900亿元基础上,将新增投资超过3200亿元。”
        通过“六何法”就可提出要点,得出正确答案:“2020年6月3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助力湖北疫后重振发展视频会议,支持将武汉纳入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区.央企和湖北省签署72个项目,将新增投资超过3200亿元。”
        综上所述,备考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多给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基础知识以及阅读要点。但是语文考试的支撑点是文章本身的内容,因此,读文章内容更应该引起关注。
        (二)、读文章
        读文章的总体思路:写了什么(即文章内容)?是怎么写的(即写作方法、文体)?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主旨、情感)
        按照这个总体思路,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阅读的文本
        1、怎样读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
        论述类文本所选材料均是观点明确,写作逻辑思路清晰的论述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当中,若是非连续性新闻阅读,几则材料是有共同之处,但又相对独立且思路清晰,观点明确。今年全国卷三的是人物访谈,也是围绕一个主题,思路清晰的提问。
        这类文章的读重在内容,也就是文章写了什么,读文章的行文思路,读出各段的大意,文章内容理解清楚了,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
       材料节选:
        提问1、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从对方作品入手来提问作者的写作目的)
        提问2、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从作品内容引出提问作者的写作特点,提问更具体,深度挖掘话题)
        2、怎样读文学类文本?
        这类文体重在读懂文章的情感,也就是主旨,主旨的考察几乎是每年都会涉及到,所以读懂文章的主旨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都不懂一篇文章,答题模板背的再熟,在考题面前也会黯然失色。
        例:散文:《记忆里的光》通过分层概括主要内容可以得出:①、儿时看火车的经历:“我”听大同学炫耀看火车的经历,从而萌发了看火车的念头;“我”和同学跑去看火车时的故事;
        ②、文章主要内容和主旨:写火车头上独特的镰刀锤头图案,带给我的独特和亲切感受.围绕“记忆里的光”-----“镰刀锤头”,按时间顺序写了少年、青年、中年跟“镰刀锤头”相关的人生片段,来表达对镰刀锤头的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即“镰刀”是对家乡土地的眷恋,“锤头”是对踏实肯干精神的赞颂。本篇文章两个主观题的考察就是刚刚分析的这两点。
        二、2021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我见
        (一)、备考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备考复习太注重对模块的训练以及答题模板的记忆,除模块复习外,最多的应该还是刷题,不是我反对这种做法,只是刷题要适当、比如说古诗文训练语言知识应用积累等等,是可以通过适当的刷题来提高成绩的,但现在的试题结构阅读占了很大一个部分(除名句填空外都很“阅读”有关)。所以光刷题是刷不出好的成绩的,还应该要坚持每天的阅读。
        其实只有记忆的东西才可以复习,其他的只是应试背景下的答题技巧和答题速度以及高考答题话语的训练,而这些训练如果离开了思维的训练,都是在做无用功,思维搞坏了语文的成绩是很难提高的。所以备考过程还是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
        (二)、备考建议
        高考备考应该明确研究与考试相关的文件、国家政策、社会思潮。首先是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现在教育改革的热门词语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教师节座谈会上强调:“作为教师要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近日,中国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也多次提到目前教育改革最关键的是推进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所以明确这一根本任务,对教学和备考有指导意义。
        其次明确高考语文反套路的特点,摈弃套路回归到语文的根本上来。如:全国三卷当中的非连续性新文阅读变成了人物访谈,如果学生平时都在训练怎样分析文章,那不管用什么样的材料,读的方法依然是一样,掌握了读的方法,读懂了文章题目就迎刃而解了。高考试题的阅读量从17年起明显增大,且逐年递增,试卷文本的整体字数也会在2020年的基础上增加,文本的形式,可能会多一些,尤其是面对阅读试题的新变化,没有大量的阅读,想提高阅读速度和答题效率是不可能的,现在的考题越来越注重思维素质和文化,试卷越来越灵活了,靠死记硬背和简单的刷题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所以备考应该回归到基本的“读”上来。一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二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做好每天的积累,教师重点在于指导学生怎样读懂试卷当中的文本,总结出阅读的规律,让学生真正读懂文章,这样才能够做对题。这应该比盲目做题有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