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渗透与教育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9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7月上   作者:王建辉
[导读] 学知识是为了成才,学品德则是为了成人。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清河中心学校 王建辉 618100

摘要:学知识是为了成才,学品德则是为了成人。语文这门学科不应该只教会学生们知识,还要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发挥语文教学材料的独特作用,大力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时代的号召,也是教育的需求。目前,许多教师都围绕这一课题展开了研究,本文将进一步探索,希望对语文教改的推进有利。本文主要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渗透与教育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思想品德教育
        引言: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根据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寻找教书与育人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发挥语文教材本身所固有的德育和智育两种作用,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一、小学语文课堂融入德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自新课改教育方案出台以来,国家教育部门和相关的教育研究机构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逐渐意识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应该仅将关注的焦点聚集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样重要。可以说,不管是社会还是家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当前加强学生道德思想道德建设,以及研究德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已经是学校教育中最为紧迫的课题之一。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小学可以说是学生成长的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尤其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性格的生成除了先天因素的影响,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后天教育所影响的,可以说后天教育对学生性格的生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
       (一)以文章中的人物和事迹来感染学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值得深入推敲,它在内容和内涵上的深度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文字的表面下往往蕴含着很深的人生哲理。因此,语文教育强调深入,要透过表面看本质,教师在与学生一同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故事对学生进行正面激励,树立榜样,让学生们从小受到优良传统和美德的熏陶,将这些正面的思想和情感融入他们的个性当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在十二岁时回答校长的问题而说出的一句话,文章前半部分讲述的故事真实的体现出了什么是“落后就要挨打”。但是,生活在当今这个安定社会中的小学生又怎能意识到我国当时处于怎样水深火热的形势之中,对这句话的理解必定不到位。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用多媒体屏幕播放一些有关帝国主义在我国争夺土地的图片、视频、不平等条约内容等等,借助真实的资料将学生的爱国情感调动起来,真正感受到我国所受的屈辱。这个时候再让学生站在一个十二岁学生的角度去感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他们的心灵一定会受到震撼,也能够感受到周恩来小小年纪就立下伟大志愿的不凡之处。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读书,对自己的未来有怎样的规划和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已经潜移默化的完成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刻意、不牵强,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通过课外活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课程不仅是简单的文章领读、介绍,语文课程中还有很多的文娱活动,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也是渗透思品比较直接的途径。如教师可鼓励学生课堂上展开辩论,有时间的情况下,把辩论延展到全年级领域,促使班级之间针对语文的品德命题展开辩证思考。如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教师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进行两组辩论:“我们陶罐……我们铁罐……”从文中可以看出,陶罐和铁罐均有优势和劣势,教师可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搜集有关资料,进行角色视角转换的辩论,不仅活动十分有趣新颖,还能够让学生对于事物的两面性更为了解,形成多视角看待问题,不局限于问题某一视角的思维能力,这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辩证思考,从乐观的视角去缓解自己的压力。
        (三)通过形象的感染和情感的熏陶,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与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教育相比较,具有更强的形象性与情感性,切实加强形象的感染和情感的熏陶,让学生眼中有形,心中有情,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观念,养成良好的品德.在课堂教学中显示形象。小学小学语文教材绝大多数篇目都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和美丽多姿的大自然图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让他们具体切实地感受课文中的人、事、景、物,从中受到某种思想的启迪。利用插图显示形象。如教学《灯光》一文,教师可利用课文插图指导学生感受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从而激发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利用朗读显示形象。教材中的形象,特别是诗歌中的形象是靠语言做媒介才能显现的,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把课文所描绘的形象创造性地具体地再现出来。
        结束语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学科教育特征的根本体现,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能够对他们的终身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当然,任何一项教育任务都绝非能够轻易完成的,落实思想品德教育需要教师在利用课内资料的同时,搜集有力的课外材料作为支持,还要在实践中不断钻研出更好的方法,逐步构建起完善的思想品德教育架构,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模式。本文提出的建议仅供广大语文教师们参考。
参考文献:
[1]曹智玲.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德育渗透[J].小学教学参考,2018(36):22
[2]王晓艳.树德育人,浸润无声—浅析农村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8(34):110+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