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发表时间:2020/11/9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7月上   作者:曾定军
[导读] 高中地理是一门大而复杂的科学,貌似不同的物质之间有着说不清的关系,相对地理学习的认知是需要记忆,更加要把握对地理的现象与规律,搞清当中的微妙,所以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必备的品格与关键能力。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  曾定军

摘要:高中地理是一门大而复杂的科学,貌似不同的物质之间有着说不清的关系,相对地理学习的认知是需要记忆,更加要把握对地理的现象与规律,搞清当中的微妙,所以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必备的品格与关键能力。基于此,本篇文章对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引言:高中地理的新课程标准当中明确指出了核心素养,并提出高中地理的学科素养通常包括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对于综合思维而言,其不仅是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的基础,而且还是促使学生理解人地协调观的主要思维工具,且对地理人才的培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基于此,新课改下,地理教师需充分认识到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进行培养的重要性,并通过相应的措施,强化对学生的思维培养,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
        一、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一)高中地理课堂呈现浅层化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课程要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展开教学,而且课程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使课程的教学形式趋于多样化发展。但经调查发现,目前高中地理课堂仍存在浅层化的教学形式。高中地理教师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提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按照以往的模板展开,体现为固定化和形式化,使学生在地理课堂上无法深入了解地理知识体系,无法产生深刻的地理认知,也无法有效搭建地理思维,其学习地理的形式仅仅停留在了对理论知识的刻板记忆上,缺乏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因此,学生在此教学模式下难以实现综合性发展。地理教学中体现出的主要问题为在课堂上追求教学内容的固定化,教学内容仅局限在课本上,缺乏地理知识在逻辑形式上的拓展应用。
        (二)地理学科知识无法应用于实践
        地理学科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其学习内容层层深入、递进,每一节的知识点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而当前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这一点,在教学中仅仅让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样不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和概念形成更深层次和综合性的理解和掌握,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重视对知识点的整理和集合,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融会贯通,无法使学生把所学的地理基本知识和过程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大大降低了其学习效率。
        二、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生活学习情景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导向,地理教师应理解其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知识,通过各类活动参与,让学生获取地理学习的直接经验。这样的主动学习过程远比学生的被动知识接受更为有效,教师在教学时也要尽量转换教学方式。做好学生知识背景的普及,让学生从单一的知识点学习过程中突破出来。


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学生喜欢的图片、视频、纪录片等模式,唤醒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真正在地理课堂上动起来。例如在教学《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一课程时,教师就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人类活动的种种短片,让学生了解污水排放、雾霾产生、农作物减产等由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在视频观看过程中,学生大多都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一节课程产生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他们知晓了当今最为严峻的一大问题就是人口增长问题,人口增长导致了环境污染的加剧,这也使得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变得越发的激烈。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教师也可以借此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让学生了解到环境在某些层面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同时它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命活动。
        (二)重视生活实践,加强手脑联动
        地理知识并不只是课本上抽象的内容,而是需要学生、老师的互动,将实践和思维的结合来进行学习和掌握的知识。高中学生都比较喜欢通过实践掌握理解的知识,所以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把学生带出校外进行实地感受,走进生活,贴近生活,是学生学知识,加深记忆的重要方式;还可以为学生创建更多的生活化活动,如教师可以在实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学生去真正地接触大自然;还可以布置实践作业丰富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产生理论联系实践、实践产生素养的效果。同时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将生活中的事物与课堂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比如:教师讲授有关台风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联想家中的洗衣机,去思考洗衣机甩干筒的运转是不是类似于台风中心风眼的形成。当讲解自然灾害的危害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网上搜索进行交流互动,这种课题探究的形式可以使学生积极思考,提升综合素质。
        (三)通过科学设计关键,增强学生地区认知能力
        地区认知为地理知识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大家具备的了解、推测、解说等。地理知识在理念考察方面有着很大的共同点,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它们有着属于自己的特征。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地区就会有不同的特点,如果想提高学生对地理区域认识的话,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对比教学法,从而使学生在对比各区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的区域认知能力。例如,在教课“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课时,地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向学生提问:“相同海区的东部和西部为什么有的是寒流,有的是暖流呢?”学生如果想要回答就会积极的参与其中,在进行对比的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所在,比如风向、地段、地形等。在现在的问题上学生可以针对同样的地区不同方向的海流进行探究,进行充分了解各地区海流的布局情况。这样学生可以得出相同海区的东西部,为什么海流不同,导致他们的特征也有所不同,从低纬度来的洋流是暖流,而高纬度的则是寒流。实际表示,学生通过对比学,就能够逐渐提高自身的区域认知能力。
        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升其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沛沾.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24):15-18.
[2]秦随红.高中地理教学核心素养的渗透[J].新智慧,2019(36):57.
[3]傅远峰.论高中地理学科之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途径[J].新课程导学,2019(36):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