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力资源形成”为目标的普通本科高校教学改革探讨

发表时间:2020/11/9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7月上   作者:吴文鑫 、王书琬 、 范杏园 、 赵胡宇
[导读] 根据经济学理论,人力资源的形成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川成都西华大学    吴文鑫 、王书琬 、 范杏园 、 赵胡宇 610039

摘要:根据经济学理论,人力资源的形成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我国每年有数百万中学生通过升学进入高等院校,这个群体构成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后背主力军。本文从“人力资源经济学”理论视角,聚焦于非“985”、“211”“双一流”普通本科院校,针对普通本科院校本科生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分别以普通本科大学毕业生中就业稳定的职业人员和在校中高年级的学生两大群体为调查对象,通过设计问卷进行了调查和访谈,并进行了分析;再根据人力资源经济学理论,探究了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以及对毕业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而对普通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在人力资源形成理念的不足、影响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的问题和原因等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目前普通本科院校在对本科学生的教学管理方面与社会对“人力资源形成”要求存在的差距,提出普通本科院校在专业教学管理体系方面的系统性改进措施。
关键词:人力资源 ; 普通本科高校;教学管理改革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本研究调查认为,双一流院校为培养研究性与创造性人才的顶尖高校,普通本科院校以培养能够转化为适应特定职业或岗位实际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为目标,而专科与职业技术教育类的院校,主要培养有熟练操作技能的社会实用性人才。见下表1。

        本文研究的普通本科院校虽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像双一流高校那样实力雄厚,也不像专科与职业技术院校那样偏于职业技术,但是从创造潜力来说,普通本科院校有较大基数的学生群体,作为现代人力资源形成的摇篮,普通本科高校理应承担起为社会输送人力资源后备军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我国社会实现由“劳动力红利”向“人力资源红利”的转变。
        二、研究的基础理论及文献综述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其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效益,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手段;人力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是人力对经济发展具有的基础性、主导性地位和作用,第一资源论强调人力是一切社会资源有效利用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能动性资源;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1966)认为保健因素是人们对外部条件的要求,激励因素实质上是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要想调动人的积极性,必须重视员工工作方面因素的重要性是工作丰富化,要对人进行精神鼓励,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
        针对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出现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年年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大,普通本科院校学生职业发展情况不理想等具体问题:陈昌芸(2016)认为目前大学存在高校人才质量下滑、大学生就业困难是没有理清“巨型”大学背后人才培养是一切大学活动的中。
        对此徐通模(2011)认为高等教育教学关键要教给学生具有未来攀登科技高峰能力的基础知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教学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所以刘馨阳(2018)认为高校需要适时调整招生结构,学科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驱动高等教育更好的服务社会、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同时樊文有,徐迅,石来德(2011)强调高校应理顺人才培养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
        归根结底,普通本科院校应该始终要围绕“人才培养”开展各项工作,本文以普通本科院校为对象,根据人力资源经济学理论,着力探究其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从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师与教学的关系、学生成为人力资源的教育改进措施方面进行入手,以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专业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管理的可持续性为关键点,总结目前普通本科院校在对本科学生的教学管理方面与社会对“人力资源形成”要求存在的差距,并提出普通本科院校在专业教学管理体系方面的系统性改进措施。
        三、普通本科院校专业教学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专业设置理念问题
        高等教育是一种以学科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其专业设置体现了学校跟随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人才培养的情况。但现实中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社会需要,却缺乏大学本身的特质,存在着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专业特色不够等问题:
        1.主观上追求与社会需要不能有效对接
        虽然主观上高校追求建设能够与社会实际需求相适应的专业,但实际上其专业结构和社会需要不能有效匹配,高校毕业生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现实工作中实际需求断层。导致一方面,毕业生不能学有所用,缺乏专业对口的工作;另一方面,导致企业缺乏具有专业素养的员工。长此以往,导致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形成缺口,市场上有大量职位,但却没有符合要求的毕业生。
        2.缺少校际协调,普遍追求短期热门
        普通高校把专业设置的“有效性”局限在极短的范围,缺乏长远规划。实际上,大学教育不仅是为找工作,更是为职业发展做准备,既体现在提高工作成效的工具性方面,也在塑造人的价值、提高人的素养等丰富人生目的性的方面。如果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考虑现实物质条件就增设受市场“喜爱”的专业,必将浪费教育资源,其培育的人才水平也不会有实质性的提高。
        3.专业教学内容相互抄袭,缺少特色
        在办学定位上高校存在模仿和泛化的现象,忽略了为当地输送人才的教学建设要求,导致其培育出来的人才不适合当地经济发展建设的需要。因此高校必须要立足地方,依据该区域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确定办学方向、制定专业教学内容。只有负担起其教育教学责任,确立服务地方的教学发展理念,纠正人力资本投资偏向,才能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2.专业教学管理程式化
        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学习体验、专业素养培育、人生规划和就业期望等情况,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其院校的教育现状。但目前专业教学管理存在程式化的现象,其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目标追求宽泛,未突出持续学习能力教育
        普通高校现存课程体系服务太大,课程设置缺乏个性化,对专业基础知识过于重视,而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学校课程安排为例,可以明显看出学校过于强调理论学时的安排,而缺乏实践学时和上机学时的安排。实际上,教育不应该仅仅只灌输知识,也应该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升。


图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  
        2.专业教学过程不扎实,不利于促成学生专业素养
        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留给高校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发挥自主能动性的灵活度低,导致高校教师的专业课教学受到学校行政机构约束,使一部分极具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教师身处教学一线却有心无力。其次,由于高校连年扩招,学生数目巨大,而教师队伍稀缺,导致教师不能实现有效的个性化教学,加上课程需要使用的硬、软件落后,不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培育。
       3.专业教学未能形成职业导向
        从大学才开始的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导致学生先确定专业,再选择工作和职业发展方向。而实际上当学生明确事实知识和论证知识之后,主要的教学任务就应该是如何实际操作运用专业知识,让学生提前熟悉和体验未来工作职业的情景。
综上所述,高校应该重塑专业设置和专业教学理念,专业设置要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利益诉求。在基于地方区域形式和特色的情况下,形成有特色的培育体系,提升质量,加大投入,培育出具有学习能力、有专业素养、有职业基础的毕业生。
        3.对教师教学的管理普遍行政化
        从人力资本角度来说,高校教师不仅负担着培育学生的职责,还承担着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任务,所以高校教师相较于社会其他职业应该具有更高的人力资本。但当前高校对教师的管理却只关注一些量化的完成情况,却不注重实际的情况、效果和意义,所以高校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调整其教师教学的管理:
        1.教师岗位设置定位模糊,教学科研任务并重
        如果在绩效考核中既要求教师做科研,又要求教师负责学生的培养,在无形之中就可能会增加教师的工作压力,从而顾此失彼,一是可能导致学术不端的情况发生,二是可能导致教师没有足够的心力来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并且难对教师队伍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使得管理流于形式,而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2.统一的行政管理,限制了专业教师教育学生的权利
        目前各高校对教师的管理没有体现出自己学校的特色,包括其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并且在学生的专业教学方面没能给足教师权限去发挥,导致教师在专业教学上只能按部就班。比如行政班小班化、教学班大班化的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沟通,教师不能完全发挥其教学理论水平。实际上行政管理部门没有必要去参与管理教师的教学过程,否则就会导致其超出其职能范围。
        3.专业教师普遍学历高、待遇偏低,难以安心教书育人
        由SAUS、BLS数据显示,最高学历群体比高中学历群体的平均收入高大约6倍,照理来说,高校教师应该有不错的待遇。但目前高校对于教师岗位设置的津贴数额不多,各个岗位和级别之间设置的津贴数额差距也十分有限,再加上缺乏相关的制度研究、社会外界环境变化等因素,导致教师不能感受到高校和社会对自己重视和关心程度,使得高校缺乏对先进人才的吸引、保留和激励。
        4.缺乏对教师持续培训和专业能力提升的机制
        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实际的继续教育:一是因为学生学习方式在不断转变,如果教师仍保持传统的教学方式势必不能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二是教育逐步变得国际化,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有助于学生与社会顺利接轨。并且教师的管理和评价应当是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要保证发挥教师在不同领域的特长。同时,教育和学术应当分开,给教师更多的教学研究空间。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在对师生进行“行政化管理”方面确实做得不错,但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和实践能力教学方面,距离未来社会的需求还存在差距,如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教学缺乏持续培训等。对此普通本科院校应做好中长期规划,抓住机会,承担起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责任。
        四、改进普通本科高校教学管理的策略探讨
        科尔的多元化巨型大学理念强调大学要为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是中心,大学管理需要多元化。改革普通本科高校教学管理,不能仅立足单个高校从内部管理进行变革,需要由国家制定政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供规划指导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发挥高校、教师以及学生的能动性,才能促进我国普通本科高校教学管理的质变。
        1.必要的政策支持
        首先,政府应发挥引导性的作用,鼓励社会参与高等学校的专业学生的培养与教学过程管理,推动社会企业做好灵活用工安排,持续创造专业学生有期限的实习培训岗位与本科院校学生的专业实习完全对接。并且对能够提供相应岗位的企业提供一定的补助和资金支持,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广招实习生,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其次,政府也应当给予地方高校一些资金政策支持,鼓励高校在课程中多设置实践课程,采用“干中学”或“传帮带”等方式,以实现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并且建立设备完善的实验室,以便为实践教学提供适宜的物质条件和教学设施,强化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逐步形成学科比较优势和专业特色。
        最后,政府可组织校、企座谈会等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让双方能在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上有共识,让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能与现实需求相联系,提升学生和用人企业的对接效率。
        2.适时更新普通高校专业设置和专业教学理念
课程的设置,应当是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让课程面向职业需求和实践需要,使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学习更加深入,对职业的了解更加清晰,所以高校本科专业建设需要系统规划:第一,做好专业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第二,教师团队建设,第三,完善教学条件。
此外,高校要基于自身办学条件的专业设置的调整,不能仅仅停留在专业数量的增减上,应多从质量提升上下工夫,从专业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从而为学校的内涵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对于教学理念,不能只关注少数拔尖人才,而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不是要将人人都培养成人才,而是期望人人都能成为真正的“人”。使高等教育真正的大众化,坚持以应用为主,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使之为地方经济发展所服务。
因此,在观念层面,高校必须主动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在实践层面,必须积极主动付诸行动,多途径为社会服务;在专业设置上,了解社会市场需求,面向社会,提高学生的专业对口率;在师资队伍上,加强与企业、行业的联系,一方面要“引进来”,聘请企业或行业教师;另外一方面要“走出去”,鼓励校内教师开展横向课题,为当地的企业或某一行业服务。
        3.探讨改革普通高校现行教师管理体制
        “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唯有大师之谓也”、“师资为大学第要素,吾人知之甚切,故图之也至极”(西南联大梅贻琦大师),强调教师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任增元(2019)认为中国本科教学的危机恰恰也是不平衡的激励与薪酬制度所致,对本科教育的重视应该在薪酬、评价和激励制度上体现出来,只有这样,“一流本科教育”才不至于沦为口号。针对我国高校教师管理体制的一系列问题,高校应该按照人力资源形成的要求,改革现行高校教师管理体制。
        在岗位设置上,可以分为学术性岗位和专业性岗位,学术性岗位任职资格侧重科研,专业性岗位侧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教学能力,这样既有助于教师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又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关注学生。在教师教学绩效管理制度上,要淡化行政管理,在确保坚持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及教学方向要求的前提下,鼓励教师灵活安排教学。
        教师的劳动价值体现在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其效果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才有体现,高校应该尊重教师的付出和劳动,对于教师的待遇也应适当提升,使教师能够有尊严地专心地教书育人。鼓励他们在专业上能够有建树,重视他们的职业发展,使他们在工作生活中有归属感和满足感。
        此外,由于教师承担着培育人才的任务,对教师的持续培训学习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加优质的教育。通过对先进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有助于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升其教学水平,促进其职业发展。
        因此,高校应该重新审视自身的使命,重新界定教学与科研的内涵,将两者统一到为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上来。将教学与科研紧密联系的中介是“学习”,要将高校作为一种“产生学习”的机构和探究的场所,让教师和学生作为学术共同体,一起学习和探究,创设宽松、自由、和谐的学术氛围。
        4.适当提高家庭和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根据人力资源形成理论,每个家庭都有必要适当提高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其中具体表现为大学学费。普通本科学校的学费可以在基准年份的基础上,按照物价指数进行年度调整学费,不过每个专业调整的幅度不一样,例如像某些低于5000元一学年的文科专业就可以在幅度上大一点,像某些艺体类专业学费确实很高,一年高达15000元,就另当别论。
        当然,通过上调普通本科学校学费:一方面,人力资源形成过程中家庭的教育投资增加了,可以提高家庭及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目标要求,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在大学四年里浑浑噩噩,毕业混文凭了事,另一方面对国家来说,也有必要持续降低财政对高校投资的比例,从而减轻财政压力,这样可以向学校的硬件设施方面倾斜。
        最后,为了实现教育公平国家对高校学生进行学费补贴,所以也要进一步完善贫困学生和家庭的学费、生活费保障机制。对于本科生奖学金制度,向国外的先进经验学习完善,不仅要在来源上做到社会和国家财政体系上的有机整合,更要注重资格评价体系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
       结语
       “人力资源形成”为理论导向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解释了普通本科教育应该培养一批具有崇高理想,专业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型人才,提出了积极发挥教师教学主体中心作用以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建议,期望在积极配合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步伐的同时,构建一个个人、学校、社会和政府良性互动的“人力资源形成”机制,持续为中国发展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真正实现普通学校为社会培育实用性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昌芸.多元化巨型大学——对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的解读[J].铜仁学院学报,2016,18(03):78-84.
2.刘馨阳.我国高等教育对科技人力资源的贡献[J].今日科苑,2018,(第5期)
3.任增元,孙莉,崔鸣哲.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经典思想研读[J].现代大学教育,2019(04):38-44+113.
作者简介:
吴文鑫(1998-),男,本科,西华大学,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王书琬(1999-),女,本科,西华大学,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范杏园(1997-),女,本科,西华大学,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赵胡宇(1999-),女,本科,西华大学,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