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构建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8期   作者:刘杨子
[导读]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在充分研究学生、社会和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起决定性作用
        刘杨子
        浙江省杭州市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小学教育182班     310000      
        摘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在充分研究学生、社会和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起决定性作用,而师范类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则对课程具体内容的编排与取舍起调节作用。基于培养小学优质师资的目的,结合对社会、学校、家庭及教师与学生的调查,可以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等八个方面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是作为小学生的学习科目,直接面向小学生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二类是基于培养小学师资的目的,面向高校教育专业在校生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校设置小学教育专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小学教育师资、教育研究人员、教育管理者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因此,只有科学构建高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才能为各所小学培养和输送优质的小学师资,让将来在小学从事各科教学的师范生能够熟练掌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基本理论和一般技术,间接促进小学校园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和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纵观近几年国内各高校开设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状况,发现许多学校在该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存在定位不准、重理论轻实践、应用性不强等问题,因此,需要从培养优质小学师资的目标出发,重新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
        一、课程目标的设定
        教育目的的实现一般都要以课程作为中介,课程是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实施过程的总和,是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方式的设计与规划,至于课程目标则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能够影响人才的培养方向与质量,是确定课程内容的基础和前提。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内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学生经过该课程的系统学习后,能够实现如下目标:(1)熟悉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征,能够与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2)能够初步识别小学生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并具有针对小学生的心理需求适时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的能力;(3)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激发、引导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完善;(4)对自我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察觉能力,掌握自我身心健康调节的初步技术;(5)初步形成作为一名现代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其实,以上这些目标要求既反映了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也阐明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中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内涵。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生成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既要遵循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也要符合教育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生成应该源于对学生、社会和学科三个方面的研究结果。
        1. 对小学生和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研究。
        对小学生的研究发现,当代小学生的身体成长与心理发展的速度在逐年加快,生理发育的高峰期在不断前移,进入青春期的年龄在逐年减小,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变得复杂且频发。在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研究时,发现许多大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仅仅是顺从了家长的意愿或者为了将来有个稳定的就业岗位,对儿童缺乏热爱、亲近之情,对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没有渴望之心。
        2. 对社会、学校和小学生家庭的研究。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新生事物和观念不断成为刺激人们神经系统的应激源,处于好奇年龄阶段的部分小学生和青春中后期的部分大学生经常在光怪陆离的现实社会中迷茫。大学和小学虽然分属不同的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但大学与小学的紧密合作可以为小学培养出优质的小学师资,而许多高校不了解小学校园内需要什么样的师资,培养学生的观念传统、途径狭窄、方法陈旧。对小学生家庭的研究发现,当代家长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重视小学生的学习,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和不科学的宣泄方式已经导致许多心理疾病低龄化。
        3. 对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特殊的新兴学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它的分支之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它的工作对象是小学生,而作为专业选修课,它应该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它的教学对象则是小学教育等师范类专业的大学生。
        二、课程内容的特征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是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原理、观点、特定事实、问题及其处理方式,它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对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其内容的构建依据是它的课程目标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课程目标是在充分研究学生、社会和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则对课程具体内容的编排与取舍起调节作用。
        三、课程内容的构建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构建不能脱离课程目标的指引,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遵循如下原则:一是基础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即应该包括使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成为社会中一名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技能和能力,注意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之间的平衡;二是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原则,即要让学生尽可能地联系现实社会的需要,掌握一些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注意与未来社会发展的相关性;三是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相结合的原则,就是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顺序来组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万增奎.江苏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7,9(5):107-112.
        [2]答会明.10年来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陇东学院学报,2018,29(6):140-1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