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生汉语实践课程中的跨文化教育设计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8期   作者:曹青
[导读] “一带一路”倡议、创建一流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后疫情时期等是我国高职国际交流、国际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背景
        曹青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 天津市,300350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创建一流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后疫情时期等是我国高职国际交流、国际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背景。留学生作为该背景下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加强跨文化教育与交际研究,进行汉语实践课程跨文化专题的设计与教学,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形象的传播,有利于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提升院校国际化水平。
        关键字:国际学生;跨文化;汉语实践课程


一、研究背景
        在“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推进的形势背景下,“汉语热”、“中国文化热”正在世界各地不断兴起,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强。教育部数据显示,2019年,来华留学生数量突破50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要生源地,服务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五通”的要求,即政策、道路物流、贸易、金融以及人文的相通。以前留学生多以短期培训和本科以上学历教育为主,现在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也来华接受职业教育。中国奖学金政策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关键还在于留学生对中国经济发展、本国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中国高职专业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的认可。
        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他们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也都千差万别,他们的到来让学校的校园文化变得多元、新奇和丰富,但也大大增加了教育和管理的难度。如何做好来华留学生工作,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了解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增加对中国的友好感情,减少对中国的误解,帮助他们逐步克服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让他们在心理、思想上健康成长并且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对增加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设处和谐的高校环境,提高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新时代,新形势下,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成就世界瞩目,故事精彩纷呈,中国和平崛起难免会遇到一些误解甚至有意的曲解。面对“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等西方思维,打破西方话语霸权,一定要掌握原创的中国话语。培养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服务国家战略,培养知华友华爱华国际人力资源。高校留学生管理人员、教师必须成为跨文化教育与交际的使者。这是从事国际汉语教育、国际交流工作必备的技能。尤其是2020年初,在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下,中国政府面对世界审视的目光,展现了高效有序的政府运作效率、社会动员能力、卫生保障水平、经济抗压能力、援助他国的大国担当……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能力、意志、决心与担当令世界动容。在这场战“疫”中,离不开留管人员、辅导员、任课教师的持续沟通、通力保障。面对这个都有感触的话题,国际汉语教育中也可以通过设计和教学,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相关目标。
二、汉语实践课程中的跨文化教育意义
    汉语实践课程重在体验文化,实践语言,达到知识、技能、情感和现实应用的统一,培养提升国际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汉语实践课程还可以解决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机缺失、知识面狭窄、语言交流应用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在开展过程中,可以与其他院校地方单位机构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共进。
        通过实践课程教育,增加留学生与同学、老师之间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使学生在新的陌生环境中建立起归属感和安全感;锻炼了语言水平,通过活动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浓厚了留学的兴趣,开发锻炼了他们的个人能力;同时,提升院校影响力,由此影响到学生的留学目标学校选择。
三、汉语实践课程中的跨文化教育设计与研究
        以下面几个主题作为场景,设计文化实践教育活动如下:
        (一)节日教育
        引导学生具备中外比较的思维,避免以偏概全。给学生展现更大的、更全面的图景,多进行比较和讨论活动,引导尊重各民族传统和信仰。培养其尊重、宽容与合作的跨文化意识与态度,进而学会欣赏和接纳不同文化的价值。
        1.场景分析
        国际学生来华后,置于异域文化中,需要了解和适应中国生活的方方面面。9月份刚入校就要面临中秋节、国庆节假期。需要理解教学历,了解春节和寒假的概念。第二学期的清明节、端午节、五一劳动节等,可能会出现频繁调课的情况,国际学生认为放假了就是休息,不理解调休补课。通过实践课程教育,可以释放观点、消除分歧、达到共识。
        2.教学设计
        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设计问题有:节日的由来、民俗、我和我的国家、春运、寒暑假等。

你的国家中有没有家人团圆的节日?是什么?你的国家的国旗是什么?有什么意义?当我老了、如何对待老人?介绍一个你们国家的爱国人物、对加班的看法(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讲一个你们国家的爱情故事。
        体现对学生的关怀。结合学生活动,可以成为迎新活动、本国文化展示(国际文化节)、包饺子等大型活动的前期热身。新生在异国他乡,需要消解心理焦虑,需要进一步融入现实生活。注意宗教、民族、政治敏感信息。要设置安全内容教学,尤其对国际学生心理健康、假期安全需要更多地关注和干预。
        (二)法律制度教育
        1.场景分析
        对学生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教育,了解可能会产生的文化冲突,在未来才能更为客观、全面地审视和解决问题。
        明确所在院校管理制度,有奖有惩,严格底线,使学生熄灭舒服混日子的想法。“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前期教育基础水平、课程体系、学生综合素质差别大,加之来华留学生大多数是高考应届青少年,年龄小,社会感知少,自制力差。这些学生绝大多数是第一次来到中国,对中国认知少,语言水平零基础。来华后因缺少制约、心理焦虑等原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差、不适应中国学习方式、跟不上教学进度、手机依赖等问题。从而间接影响了留学生教育效果。
        2.教学设计
        教室情景剧演出:学生编排真实案例,在亲身参与演出的过程中,加深了理解。
        (三)时事教育
        1.场景分析
        加强生动性与现实的连通性,“动起来”亲手实践,让留学生亲眼看、亲耳听、亲手做、亲口说,使留学生对中国的认知越来越血肉丰满,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思考中国智慧对于现代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愿意主动传播中国文化,并带动周围人共同了解中国文化;体会中国当代经济发展的中国速度、中国快捷、中国安全,了解中国和平发展战略和改革开放成就,将其自身发展的机遇、成长与梦想与“一带一路”倡议结合起来,充分把握中国崛起带来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实现个人的优越发展。成为沟通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使者、力量和桥梁。
        2.教学设计
        双十一活动:晒晒我的快递。导入中国互联网经济、物流行业发展、双十一大数据等知识,学生表达如何进行网上购物、相互评价欣赏。
        观看优秀节目,比如《在一起》电视剧片段、央视家风综艺《谢谢了,我的家》等,进行讨论。
        社区联动:参与周围社区的普法宣传、禁毒宣传、艾滋病日等活动。
四、小结
        人文交流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复杂的文化背景、生源质量、来华后学生流动性大、国别班建制等问题,进一步倒推要求高职院校的留学生管理工作要以更积极、灵活、精准的政策,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人文感情纽带。汉语实践课程内容设计可以使国际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人生活日用、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了解其表征与意义,通过亲身体验加强了对中华文化感知、认知和新知。汉语实践课程不可替代,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吕璀璀,宋英杰;高校培养跨文化人才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人民论坛》2019(21)
        [2] 吴建章等,新时代高校向“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策略研究,《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3] 曹青,“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生高职教育初探,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9)
        [4] 刘振平,新时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探,贺州学院学报,2019(2)
        [5] 马春燕,来华留学生:中国故事讲述者与国家形象宣传员,《社会科学论坛》2017(12)
课题来源:天津市 2020 年度国际教育规划课题《国际学生跨文化教育与交际研究》(课题编号:TJGJ2020C008)

作者简介:曹青(1984—),山东省人,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国际汉语教育、海洋文化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