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一凡
南京秦淮外国语学校小学部,江苏省南京市,210001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于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音乐教学中应加强对身体韵律教学的更多关注,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和感受美,通过体态律动教学,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对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详细分析了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实践运用策略。
关键词:体态律动;教学;小学音乐;教育;实践
前言: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体态律动作为关键的内容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相应的伴奏辅助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效果,促进小学生音乐素质的有效提升。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体态律动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良好的审美观,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体态律动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学科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很多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只有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够对学科知识进行更深度的思考和探索,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小学音乐教育中应用体态律动教学可以弥补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到课堂音乐活动中的机会,打破了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和参与热情,通过音乐和体态的相结合,使音乐教学的形式愈发丰富,构建起轻松愉悦的音乐学习环境,为学生未来的音乐学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1]。
(二)使音乐知识形象化
音乐知识是抽象的,小学时期的学生身心尚未成熟,思维较为活跃,通常对于外界的事物好奇心很强,但是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对于音乐中的抽象概念无法形成深刻的理解。作为一门艺术性的学科,音乐教育中应对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进行培养,而仅仅靠听音乐、分析各种音调是无法培养起学生良好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的。此时借助体态律动教学,能够将复杂的知识形象地展现出来,通过形象化的肢体动作以及教师演示示范等,让学生对音调形成深刻的理解,并且深化记忆,提高了音乐知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上,帮助学生降低理解难度[2]。
二、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实践运用策略
(一)创设合理的体态律动音乐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在小学教育中被广泛运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教学课堂质量的提升,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情境中来,提高学习效果,在音乐节奏中形成身体律动和肢体动作的结合,自然而然的表达出自身对于音乐的直观理解。
由于学生的个体特点有所不同,包括艺术素养、理解能力等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表现出来的身体律动也各有不同,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反应,对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全方位的掌握,调整教学模式,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等让学生加入到相关的情境中来。以歌曲“数鸭子”的音乐教学为例,这首歌的旋律轻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跟随音乐做出身体动作,例如用手掌比作小鸭子的嘴巴,跟着音乐一开一合,在多媒体设备上播放关于歌曲的视频、图片、音频等,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感受音乐情境,通过体态律动体会歌词的含义和歌曲的旋律之美[3]。
(二)组织和开展课堂游戏渗透体态律动
小学生的年纪较小,对于游戏的兴趣常常情绪十分高涨,甚至远超过学习课本知识内容的兴趣,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教学,可以开展课堂游戏的教学模式,通过组织和开展课堂游戏,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游戏中。打破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枯燥的课堂氛围,将音乐体态律动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对课堂游戏进行深度设计,引导学生加入到游戏环节中来。营造起愉悦轻松的音乐课堂学习氛围,用欢快的游戏与美妙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渗透音乐知识。加强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在游戏中爱上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例如,在学习歌曲“澎湖湾”的时候,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数字抱团”游戏,随着音乐的节奏,学生们手牵着手晃动身体,教师则随时将音乐暂停,同时喊出一个数字,学生根据教师喊出的这一数字,进行该数量的人数组团,有落单的学生则被淘汰。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通过体态律动感受音乐之美,同时参与意识较强,活动氛围活跃,对于音乐形成了较强的兴趣。
(三)加强教师示范
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体态律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能够对音乐节奏和音调形成准确的把握。为了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需要从教师着手、通过有效的示范,引导学生形成较强的音乐节奏感,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教师有必要提高音乐教学课堂的灵活性,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分析,加强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掌握,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节奏和音乐魅力。教师可以通过随着音乐节奏走动、引导学生一起感受音乐的体态律动过程,对乐曲中丰富的感情内涵形成感知,体会音乐魅力,提高音乐素养。例如,为学生播放瑶族舞曲时,教师可以示范该音乐下的体态律动效果,学生根据教师的体态和音乐的节奏,感受乐曲中的从容流畅之感[4]。
结论: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作为重点,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通过体态律动教学,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等,组织和开展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知音乐,发挥体态律动的有效教学价值,引导学生真正在学习音乐中提高音乐素养和综合审美水平。
参考文献:
[1]任那那.探讨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0(43):103.
[2]陈颖.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乐理知识教学[J].名师在线,2020(26):86-87.
[3]姚柯亦.让小学课堂动起来的音乐体态律动教学分析[J].家长,2020(25):149+151.
[4]夏青青.浅谈体态律动与“可视化”相结合下的小学音乐课堂[J].新课程,2020(35):32.
作者简介:吴一凡,女,汉族,籍贯:南京?生于:1991-06?工作单位:南京秦淮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单位省市:江苏省南京市,单位邮编:210001,职称:中小学二级,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