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俊 陈晓霞
江西省新余市五一路小学
摘 要: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段,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在课堂中已经被广泛的使用,而且效果十分理想,当今的教育也挣脱了常规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信息技术很多信息内容进行整合,有效提升教学效率的基础上,确保和学生能建立良好的互动,从而深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高效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小学教学;高效课堂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在过去的小学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一直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新的教学形式发展,同时遏制了学生的开拓思维和学习积极性。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填鸭,学生可以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下,自主进行探究互动,从而引发积极思考,形成主体知识构建,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稳健提升。同时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展示相关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就能丰富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框架体系,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实效性,真正打造高效化的课堂模式。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高度融合的实现手段
(一)情景展示
在小学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能建立较直观的情景展示,为创设课堂情境提供较强的支持。例如,在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宣传片或者是视频,有效引导学生用更加直观的方式了解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并且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景观进行描述,也能利用一些小习作描述学生在看到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后的感受,然后和文章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个景物的情感态度和感受都不同,有效渗透辩证思维的语文核心素质教育。
这种教学机制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的信息和数据,以保证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对应的互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定期更换展示方式和展示内容,避免学生出现审美疲劳,有效应用多样化信息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管理效果的全面进步提供保障。
(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小学生的特点是爱动、好奇心强,教师要想聚集学生的关注力,就要利用多元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机制建立更加高效开放的课堂,这就要发挥教师调动不同的教学元素,确保教学应用和教学内容之间能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为学生提升其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举个例,在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程的讲解过程中,传统教学体系中教师仅仅是单纯要求学生记忆公式,讲解公式也是利用板书进行推导,不够生动形象,学生难以理解,而在应用信息技术后,就能将其制作为动画,动态的向学生进行展示,确保学生能了解理论的具体推导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在直观感受相应信息后就能提高知识的内化能力。
(三)例题解析
在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授课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确保教学流程和教学框架结构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并且有效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以保证能利用多元化教学机制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主次展示,例如,种植“知识大树”,每个不同的树枝就是相对应的知识点,每个树枝上结的果实就是例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然后要求小组以摘得果实的数量多少进行竞争,从而提高学生对例题的认知水平,一定程度上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后续开展教学工作铺好道路。
教师要结合阶段性讲解内容进行总结,以保证学生能充分明白相关知识点间的联系,从而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以点带面,形成高效课堂,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综合上所述,融合信息技术的小学课堂教学能实现学生与教师间良性互动,能有力保证授课教师课堂教学流程的完整,发挥多样化的信息技术的优势,创建高效课堂。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也要关注其使用比例,适度应用信息技术建构科学化课程体系,维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优化创设良好的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谷峻岭.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高效教学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8(5):109.
[2]张慧敏.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高效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0):170.
[3]邹碧霞.信息技术合理利用与小学课堂减负增效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5(z1):9-11.
[4]贺欣.指尖跳动的数字化课堂: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中的新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9):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