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科中生命观念的内涵及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0期   作者:康林
[导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高中学校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加强了对生命观念的融入
        康林
        阜阳市第十中学,安徽省阜阳市,2360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高中学校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加强了对生命观念的融入。此类教学概念不仅能协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理解各项生物知识,亦可在对其逐渐熟知的过程中,加强对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探寻,进而从表层的知识理解,上升到自我思想的更新。本文首先简单叙述了生命观念的概念及其要素分析,其次分析了当前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高中生物学科中融合生命观念的教学,列举出了几项优化策略,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命观念;内涵;教学策略
        引言:当前教育改革推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生物学的核心素养便包括生命观念。高中生物教学加强此类内容的有效融合,一则可加强学生对诸多生物知识及其运行生命原理理解,二则可在思想层面上引导学生获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此类融合教学在探讨生命的基础上逐步展开各项生物知识的讲解,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本文对高中生物学科中生命观念的内涵及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命观念的概念及其要素分析
        在17年普通高中生物课标中将生命观念表述为:通过一系列观察与了解,将生命现象及相互关联的特性进行有效证实,并充分理解其抽象概念及相关事件现象的品格和能力。换个角度来说,生命观念即为个人对当前世界上诸多生命现象进行吸收、分析、论述,并最终内化汇总且在今后持续秉承的观念。为实现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亦要着重分析其蕴含要素。其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是结构与功能观。其含义为任何生物的功能均需一定的结构支持才可实现,而生物结构必然与其功能的呈现拥有一定的关联[1]。
        其次,是物质与能量观。其含义为生物均由各种物质组成,其亦是能量的载体。二者互相“成就”,在物质转化为能量后,能量亦会为物质的运输提供一定的动力。物质拥有反复生成与反复利用特性,而能量在生物内部的传递仅为单向。
        再次,是进化与适应观。其含义为生物均为进化而来,适应是生物遗传变异与环境影响的作用结果,而进化是适应的外在表现,亦是自然环境引导生物发展的选择。
        最后,是稳态与平衡观。其含义为稳态不仅是生态系统的能力,亦是其特性。生命与生态各成系统,但二者的动态平衡亦离不开其中诸多信息的内部调控。
二、当前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物知识概念体系不明晰
        在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往往凭借自身经验展开教学。学生不仅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差异,在知识理解层面,亦与教师不同。部分相对简易的知识,学生可能存在学习存疑;教师认为的知识难点,学生或已通过自身独特的理解方式进行了有效理解。由此可见,当前生物教学中,知识概念体系不仅尚未明晰,还在建立层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此类问题的出现,与教师未能及时同学生进行教学沟通亦有一定的联系。传统的生物教学知识概念体系,在教师的反复应用中或已发现部分组成“漏洞”,但对其进行重编与整合工程量较大,且仅单名教师进行改革与应用,亦要通过多次的教学进行后续优化经验的积累。其实现周期较长,且不一定保证个人决策内容适用所有学校的生物教学[2]。
(二)教学中生命观念尚未突显
        当前教育改革着重推行的核心素养教学已实行了许久,但当前仍有部分院校生物教学尚未有效体现生命观念的融入,甚至有部分教师对生命观念这一词语相对陌生,不甚了解其中含义。

即使实现了此类教学概念的普及,部分教师亦因自身理解与教学能力的差异,无法有效在生物教学中融入此类概念。同时,生命观念需要经多篇生物单元教学与教师的多次讲解,才能保证其中含义的完整传授。此类融合工作量较大,其中教学内容与生命观念的融合度亦是后期教学施行的重点。
(三)学生教学主体位置不明显
        当前高中生物教学存在诸多学科存在的“常见问题”,部分教师过于遵循传统教育观念,在课程中以教材内容为主,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式传授。此类现象不仅出现在教学中,在后期的考核与评价中,亦是多凭借试卷考试成绩评判学生本学期生物学习成效。在某种程度上,此类问题展示了当前生物教学中学生主体位置不明显这一特性。学生无法实现自身学习感受、知识存疑的有效表述,亦无法从知识考核中展现自身各项能力的成长。部分学生因知识内化能力较弱,但其拥有对生物知识的学习热情,其课后作业完成度也相对较高。但当前教学及考核模式无法展现学生的此类优势,亦会误导教师对其实行“差生补漏”式教学,导致其发展受阻。
三、高中生物学科中融合生命观念的教学优化策略
(一)结合生命观念丰富教学手法的应用
        为实行融合生命观念的生物教学,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启用合作学习模式。以光合作用教学为例,此类教学可应用到生命观念中物质与能量观。教师应带领学生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流程,植物是如何从阳光中获取能量,进而如何吸收二氧化碳,结合体内物质转化为自身需要的能量,释放氧气。此时,教师可抛出论题“植物的光合作用与我们的呼吸有什么共性,又有什么区别”。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会进行相关知识的思考,并结合教师提及的物质与能量观进行呼吸与光合作用生命机制的对比剖析。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要求学生结合生命观念进行总结论述。学生论述的观点或有对错,教师应注重其优质论点与错误论点分别出现在基础知识上还是生命观点上,进而在后续讲解过程中着重加强此类知识的渗透。
(二)结合生命观念深化实践教学的意义
        知识理论中生命观念的渗透仅存于学习层面,为突显生命观念的有效融合,教师应在实践教学中促进学生对此类知识的自主应用。以常见遗传疾病调查实验为例,教师可在实验目标中隐匿地体现出进化与适应观的含义,在学生逐步展开实验相关资料搜集与内容整理时,可通过分析出遗传疾病为何会产生、为何部分遗传疾病现今已消失,逐渐联想到进化与适应观。在实验报告上交时,教师亦应让各小组学生对此次实验调查进行感悟与心得的总结,进而理解当前实践活动的深层教学含义[3]。
(三)结合生命观念完善当前教学的评价
        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的评价完善中亦可融合生命观念元素。教师可设立生命观念每日一小测,将测验内容书写在黑板角落,并在课中进行询问。如前一课程中学习了“种群与群落”,今日生物生命观念小测问题便可与稳态与平衡观相关联,教师可将学生对此类测验问题的回答进行计分处理,设立日常知识应用能力成绩系统,将其作为后期融合全过程生物成绩考核的参考项。
结论:总的来说,在高中生物学科中实现生命观念的融合教学,不仅是对学生核心素质的有效培养,亦是对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进阶提升。生物教师应当优先分析当前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具有针对性地通过结合生命观念丰富教学手法的应用、深化实践教学的意义、完善当前教学的评价,进而使此类观念层层深入,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学生生物各项知识的内化模式,及相关能力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玲,杨友联.指向生命观念建构的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与实践——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08):156-157.
[2]涂锦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中“生命观念”的渗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6):157.
[3]王剑锋.基于生命观念的高中生物概念深度教学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0(10):29-30.
作者简介:康林,男,汉族,籍贯:皖阜阳?生于:1987-05,工作单位:阜阳市第十中学,单位省市:安徽省阜阳市,单位邮编:236000,职称:中学一级,研究方向:生物教育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