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赛珍
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实验中学325604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初中阶段的教育中,要求学校不仅只重视文化教育,还要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实践能力。初中科学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有效融于“微课”的新型教育模式,能充分激发学生对于科学学科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基于此,本文对“微课”促进初中科学教学的高效性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微课;初中;科学教学;高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有效融入“微课”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和展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调动学生在感官上的学习热情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微课”在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文字、声音、影像等方面,直观立体的传达给学生,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知识框架,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让表面的知识变得直观,加深学生对于初中科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丰富的教学情境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广度。因此在初中科学课程中应用“微课”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微课”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微课”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优势,有效应用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1.设立预习任务
在初中科学教学的过程中,课前预习是学生掌握初中科学教学知识的前提,是对初中科学教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和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的基础。现阶段,在传统的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时,常把预习的重点放在文本的表面,导致预习效果低下。所以在学生的预习中科学引入“微课”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制作短小的新知识“微课”视频,能够帮助学生在进行预习任务的开展时变得顺利,预习的问题也从浅入深,层层递进。另外,“微课”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课前就对文本的新知识有所掌握。同时,学生在进行“微课”教学时,通过反复观看可以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师进行新知识的讲解提供前提条件。基于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微课”进行设置预习任务,进而提高学生的的预习效率。
例如,在教师在讲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时,由于本节课的科学知识教学抽象,所以为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学习并记忆本节课的科学知识,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对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掌握,教师在课前制作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微课”视频,在“微课”视频中向学生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被子植物的六大器官、建立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理念等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进行观看“微课”视频的过程中,能够对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有初步的了解。
教师再指导学生将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微课”视频与教学文本相结合,就能更清晰的理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且,学生在观看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微课”视频的过程中,能够掌控自己的预习任务和预习目标。基于此,“微课”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还增强了学生对科学学科知识的理解,并加深了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记忆[1]。
2.构建学习情境
在教师进行初中科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对学生做好基础教育,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响应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能力的强弱,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更优质、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道路做好铺垫。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阶段的叛逆期,受到环境的影响会产生情绪多变的状况。“微课”教学能很好地弥补这一弊端,借助视频、图片等形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师在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时,由于这篇文章涉及到了学生不太了解的地球知识,导致空间感不好的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程时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无法深入了解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点。所以教师在对本文进行讲解的时候,通过“微课”教学在课前给学生播放一段《流浪地球》的视频或《地球》的相关纪录片,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点[3]。通过“微课”教学直观的表达形式,能将学生带入到《地球》的情景当中,感受地球的发展变化的历程,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并描述地球的大小、形状和内部结构。
3.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
在教师进行初中科学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微课的形式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的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们,也是一个将初中科学知识由简化难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师讲解《熔化与凝固》中,对于这种实验性教学,由于这种实验性教学一般需要占用两节科学课的时间,且实验过程较为复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时间较短,会出现教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而错过教师的实验过程,为节省实验成本,教师也不会再进行第二次实验。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微课”教学的形式,以视频、录像等方式对本节课进行记录,让在课上没有听懂、学会的学生在课下通过“微课”的方式再进行实验的观察和思考,体会实验中晶体融化与凝固的规律,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对晶体与非晶体进行有效区分,进而对本节课中晶体融化是虽然吸热,但温度一直不变的重点内容。“微课”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对学生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巩固,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下,教师可以将“微课”有效融入到初中科学教学当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以提高初中生科学认知能力,将教学重点、难点化繁为简为教学目的,不断完善“微课”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初中科学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杜航. 巧用微课实现初中科学教学高效性路径研究[J]. 读天下(综合), 2020, 000(010):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