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培育之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0期   作者:邢云
[导读] 乡村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表明,要真正提高乡村学校教育质量,

        邢云
        荆楚理工学院,湖北荆门,448000
        【摘要】乡村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表明,要真正提高乡村学校教育质量,留得住师资尤其是优秀师资是重中之重,而师范生作为当今补充乡村教师的主要群体,其职前教育过程中乡村教育情怀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缺失的表现及原因,旨在从招生政策保障、本土化培养、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为乡村教师队伍稳定、健康、良性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师范生 乡村教育情怀
        随着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保障与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由于乡村教育环境的天然劣势,其生源规模、教育质量、师资力量、硬件配备、福利待遇等皆难以与城市学校相媲美,导致师范生“下不去”“留不住”“用不好”的现象愈演愈烈,甚至部分已就职的乡村教师也频频流向城市。从人才培养的源头来看,上述现象的根源在于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的缺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校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的培养,无疑是改变乡村教育现状,决定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是否能够尽早尽快成功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中,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意指高等院校师范生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拥有强烈的乡村教育意愿,热爱乡村教育,甘于奉献,对乡村教师身份高度认同,并立志从事乡村学校教育的自觉自愿意向。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随机抽取的湖北省在校师范生110名和在职教师90名为研究对象。其中,在校师范生男生19人,女生91人;在职教师中男性16人,女性74人,乡村学校任教的30人。
        二、调查工具及数据统计
        采用自编《师范生教育情怀调查问卷》(信度为0.878)和《教师职业满意度调查问卷》(信度为0.898),表明两份问卷稳定性较高,调查结果可靠。其中,前者分为人口学资料、专业认同、职业情感和情怀培育四个维度共23道题目组成,后者由10道题目组成。
        调查数据主要采用spss22.0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
        三、师范生教育情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师范生选择教育专业的自愿性不高

        表1数据显示,师范生高考自愿选择教育专业比例为56.8%,他人建议和调剂到教育专业比例分别为37.6%和5.6%,学生自主选择教育专业的情况并不理想。原因可能在于,一是部分学生们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认识不足,在专业志愿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二是他们认为教育专业毕业后做教师收入低,地位低,职业不够体面。
        为了验证高考填报教育专业的自愿性对就职后是否能够安心从事乡村教育,笔者引入部分乡村教师进行了对比研究(见表2)。结果显示,如果给予再次选择的机会,不愿再做乡村教师的比例高达30%。对在职乡村教师从教意愿进一步进行卡方检验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这一选择存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p=0.03),男性教师不愿坚守乡村教师职业的比例远高于男性教师。
        (二)部分师范生到乡村学校从教意愿不强   

        表3数据显示,师范生中有75.5%的人毕业后意向从事乡村教育,24.5%的人不愿意,比例接近四分之一,如果有更多更好的选择,这一比例可能更高。在对不愿意从事乡村教育的原因调查中,我们发现“条件艰苦”、“发展空间小”和“待遇差”三项合计占比77.7%。就其原因,可能在于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比较优越,缺少吃苦精神。如果抛却自然条件和收入的原因,我们不难发下你师范教育的瓶颈所在:缺少从事乡村教育的精神追求。从表4“在职乡村教师选择到乡村任教的初衷”统计结果来看,认为乡村教师职业“工作氛围好,竞争压力小”和“工作稳定有保障”分别占比33.3%和23.8%,认为“没有更好选择,只能养家糊口”、“社会地位高,受人尊重”、“实现人生理想”和“其他原因”者共计占比为42.9%。这一数据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鉴于收入待遇低、社会地位低和发展空间小等原因,乡村教师并非师范生心仪的职业选择。
        (三)师范生专业认同感偏低

        表5数据显示,师范生专业认同满意度基本处于50%以下,分项目满意度从高到低分别为专业学习环境、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荣幸学习教育专业、努力学习专业和请教老师、性格与专业匹配、专业课程与兴趣匹配、对师范专业政策的了解。可见为数不少的师范生认为自己的性格、兴趣并不适合师范专业学习,对于国家政策了解不多,这就要求培养师范生的高等院校一方面应加大政策宣传,另一方面要通过提升教师素质、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塑造师范生良好个性,使更多的师范生适合从教,提升专业学习兴趣。
        (四)师范生职业情感教育措施不力
        1.部分师范生职业情感自我评价满意度较低

        表6数据显示,师范生职业情感自我评价总体满意度占比为75.7%,分项目自我评价中 “从事教育职业自豪感、教育实践的幸福感体验、参与讨论和研究、专业学习兴趣”等方面自我评价相对较低。一方面说明,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有效激发学生从事师范专业学习的兴趣,课堂参与讨论研究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教育实践环节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生没有在教育实践中增强职业情感体验,甚至会因为将来做教师而感到有压力。
  2.师范生职业情怀教育措施不力


        表7数据标明,师范生对高校教育情怀培养存不足的评价占比由高到低分别为理论与实践结合度不高、培养途径单一、师资不足质量不高、投入成本低、其他。进一步研究得知,师范生们普遍认为,一是平时的理论教学对于教育情怀的培养渗透比较少,二是鉴于乡村条件艰苦,真正愿意到乡村学校实习者少之又少,对乡村学校缺乏足够理解,三是人才培养中趋同性倾向严重,缺少相应的乡村教育情怀培育类特色课程。
        四、措施与建议
        (一)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必要的政策保障
        1.严把生源关,让爱教者从教
        教育部门应严格把控生源意向,通过广泛宣传、新闻报道和政策引导,选择一些信念坚定,乐教施教的学生,给予政策优惠,鼓励其报考师范专业。
        2.实施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
        从乡村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利用乡村本土学生浓厚的乡土情结和对乡村教育、生活、环境的深度融入优势,培养具有适应乡村教育发展需要素质和能力的乡村教师。
        3.实施乡村教师家庭补助金与荣誉牌制度
        2017年始,国家对连续乡村学校从教满30年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但因其并不与绩效和收入挂钩,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建议政府尝试参照义务兵役家庭补助金与荣誉牌制度来破解这一难题,即给予甘愿长期在乡村任教的乡村教师家庭每年一定金额的补助,并悬挂荣誉牌,让乡村教师的家庭感受到真切的关怀和重视,从而感受到自己的子女从事乡村教育是一件无尚荣光的事情。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的体面感无疑与他人评价息息相关,也需要国家、社会和亲人的支持。一个人的面子不仅仅是自己的内在感受,也关乎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家人,乡村教师也不例外。
        (二)高校要强化对师范生的职前教育
        1.课程体系要体现乡村教育情怀类课程
        课程体系(包括实践体验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其对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的培育有着关键性作用。这就要求师范专业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必须要开设凸显地方特色的乡村教育相关课程以及多种形式的实践体验,潜移默化地培养师范生的乡村教育情怀。
        2.落实师范生实习制度
        学校对师范生进行乡村教育情怀培育的过程中,不仅仅要专注于传授课本知识,更要立足于实践,与小学形成合作关系,适当延长学生的实践课程时间,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小学课堂,体会真实的乡村小学教师的多科教学工作,感悟小学教师的使命和担当。同时,要精心安排校内外指导老师,加强跟踪观察与相互交流。
        3.经常性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高校培育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不仅仅需要课程建设,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乡村教育情怀的主题活动,比如邀请乡村优秀教师开展专题讲座与交流、留守儿童帮扶活动、家校沟通现场观摩等,为学生分享乡村教育趣闻乐事,讲讲乡村的美好生活,使师范学生明白扎根基层也能发光发热,获得成就感。另外,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以乡村教育为主题开展研究,借此了解乡村教育现状,为乡村教育情怀的培育提供认知基础。
        (三)切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乡村不少地区,存在不少教师收入偏低,乡村教师待遇得不到落实,导致一部分优秀教师流向发达地区。首先,编制倾斜。乡村学校编制名额少,繁衍出许多代课老师,拿着微薄的工资何来工作的动力。其次,乡村教师工资按时发放。不仅应当落实教师工资发放情况,还应设立不同的奖励激励机制。其次,农村基层教师应享受岗位津贴、教龄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最后,完善职称评定制度。职称评定首先要做到公平公正,职称评定过程需要公开、评定指标偏向农村、降低评定标准,让那些长期从事乡村教育,有着丰富的适合农村学生教育,深受学生喜爱的“专家”教师也有机会晋升高级职称。待遇提高了,地位自然受到尊重,其他比如恋爱问题和交通问题也都会迎刃而解。
        (四)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受传统就业思维定势和攀比心理的影响,大多数家长更倾向于让子女选择高收入、环境好、高稳定的职业,因而无形中对子女的择业产生着重大影响。尤其是对于乡村教师这一职业,很多家长似乎有一种天性的轻视,感觉孩子做乡村教师意味着收入低、条件差甚至丢面子,而忘却了同样作为乡村人对乡村的挚爱与奉献。很多时候,我们的毕业生并非不愿意做乡村教师,而是为了照顾家长的面子选择万人过独木桥的所谓“热门”职业,即便做了乡村教师,缺依然缺少成就感,于是频频跳槽便成为常态。这里,要说的是家长应充分认识到,服务于乡村是一种奉献也是一种美德,父母提倡乐于奉献的家风是孩子的精神动力。作为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鼓励鼓励孩子建立自信心、适度帮助孩子解决就业困惑,真正让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成为师范生“留”在乡村的内在动力。
        结语
        乡村教育在推动国家整体发展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的提升又是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培养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不仅有助于乡村师范生个体的专业发展,也是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及乡村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的基础保证。因此,这一课题理应成为政府、高校、社会、家长、乡村学校和学生多方参与,共同探索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桂海钦.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黄冈师范学院,2019.
[2]韩延伦,刘若谷.教育情怀:教师德性自觉与职业坚守[J].教育研究,2018,39(05):83-92.
[3] 刘炎欣,罗昱.教育情怀的哲学思考与内蕴阐释[J].教育探索,2019(01):5-8.
        践,2018,1(08):56-57.
[4] 唐智松,王丽娟,谢焕庭.乡村教师职业情怀的现状与特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31(05):64-74.
[5] 刘文英.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师范生农村教育情怀培养策略[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2018,1(08):56-57.
[6] 徐莹.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现状调查及优化[D].广西师范大学,2017.
[7] 马多秀.我国乡村教师队伍本土化培养及其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9(01):93-96.
[8] 郑岚.乡村学校教师精神生活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8.
作者信息:邢云,男(1970.1.3—),汉族,湖北荆门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基础教育
课题:校级科研课题《文化传承背景下湖北省乡村学校发展口述史研》课题编号ZD201905/6519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