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金武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仙岩第一中学
摘要:所谓"情境",就是一种"氛围",它能激发人们主动地联想、想象和思维,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以获得某种形象或思维成果。良好的情境在事件发展中起积极作用,不良的情境在事件发展中起消极作用。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自发地(而非迫于外界压力)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感悟道理和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求,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激情,发现规律的兴奋以及对教师的热爱等等。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境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教学情境是指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简单地说,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创设情境不仅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不能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更不能不考虑所教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已有生活体验。不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展开都需要渲染情境,也不是所有的情境创设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利。如果追求表面形式,反而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呼唤创设一种"有效"的教学情境。那么,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有哪些常用方法呢?
一、利用科学故事、科学典故,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科学学科中有许多科学故事、科学典故,这些故事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景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例如,在介绍八年级上《压强和浮力》有关浮力的概念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我问学生:"你们知道捞铁牛的故事吗?"学生认真倾听:"宋朝时候,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黄河两岸的八只大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笨重的铁牛陷在河底,怎样才能把它们一只一只捞起来呢?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一个叫怀丙的和尚自告奋勇说有办法捞铁牛。和尚先请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装满泥沙的木船,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又请熟悉水性的人带了很粗的绳子潜到水底,把绳子的一头牢牢地拴住铁牛,另一头绑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架子上。和尚请水手们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减少后船身慢慢地向上浮,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船上的泥沙铲光了,铁牛也离开了河底。和尚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让水手们使劲把船划到岸边,再让许多人一齐用力,把水里的铁牛拖上了岸。"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立志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二、设置悬念或矛盾,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前已有了一些生活常识,这些生活常识是非科学观念,可能会成为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如:在学习动物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讲解这些非科学观念:"鲸鱼肯定是鱼,它名字中有鱼而且在水中生活","蝙蝠肯定是鸟,因他会飞"。接下来让学生回忆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的特征,并进行比较。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会对老师所讲内容产生疑问:"好像不对呀,跟已学知识有矛盾,究竟是怎样的呢。"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教材、再思考、讨论,并指出老师讲得不对,教师此时应鼓励学生上台讲解,其它同学补充。这样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驳倒老师的非科学观点,同时学生也自主建立正确的科学观点。
又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先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反面"素材,如:蜡烛燃烧后质量消失了;木材燃烧后只留下少量的灰烬,大多数质量也消失了;铁制品放在空气中生锈,最后只留下少量的铁锈……学生根据这些生活素材很快建立非科学观念:化学反应后的质量比反应前的质量要小。但学生很快又否定自己的观点,因为课题是"质量守恒定律",可又为什么会出现质量减少的情况呢,究竟是怎样的?学生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带着这一疑问有目的的学习,大大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和自主性。
三、借助趣味性的小故事、小魔术,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初中学生由于受其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学习的兴趣不稳定,对于感兴趣的问题他们往往学习情绪高涨,而对不感兴趣的问题会失去学习热情,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一些有较强趣味性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氧气和氧化"教学中,教师可先给学生表演"一吹即燃的蜡烛"小魔术:教师手里拿一支蜡烛(教师课前将蜡烛芯松散开,滴进了一些溶有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并且故意让学生看看,让学生相信这是一支普通的蜡烛,然后把蜡烛插到蜡台上,教师对准蜡烛芯吹一口长气后,蜡烛便燃烧起来了。在学生被奇异的现象所惊叹之际,教师问学生:想知道蜡烛一吹即燃的奥秘,等学了氧化的知识后你们就能解释其中的奥秘了;由于学生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学习兴趣被激活。
四、开展实验、动手操作,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时,精心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动手,自己去探究、实践、创新,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创设实验情境,科学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探索物质的变化》中,设计 "白猫瞬间变色"这样一个实验:先展示两只白色小猫,然后用水(实际是酚酞试液)给小猫洗澡,为变色做准备,然后再给它喷射水(实际是NaOH溶液),同学们发现猫瞬间变成了红色,学生看到这个现象,觉得非常好奇,情不自禁地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会变成红色呢?可能同猫有关?可能同水有关?可能同……有关?接着问:"想不想让它变回原来的颜色呀!"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那好,我再给它洗个澡就好了。"学生睁大眼晴,觉得不可思议。接下来再给小猫喷射水(实际是稀盐酸),小猫又变回白色,学生都张大嘴巴,觉得太神奇了,急切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老师再给学生讲解其中原由,有了前面的魔术情境,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总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探索,要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创造出适合学生,而富有情感的教学情境。但是无论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服从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探究和思维的发展;都要讲究合理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教学情境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