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玲
福建省屏南县光华小学 福建省 屏南县 352300
[摘要]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我国悠久的古诗词教学传统,审视它的利弊,对当今的诗歌教学无疑是有借鉴作用的。在提高教师古典文学素养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诗词学习策略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学生心中,并开出一朵朵美丽的诗歌之花。
[关键词]审美能力;培养策略;析文入情;美好境界
一、营造氛围,创设古诗的情境美
教杜甫的《春夜喜雨》、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以春为主题的诗歌时,我先播放关于春天的视频,营造去春天游玩的氛围,引导学生对春天的美景作动人的描述,再举目远眺窗外的远山草色,细细品味“草色遥看近却无”的优美春景。这样一来,就可以使整个教室弥漫着浓浓的春意,为理解课文创设了和谐的氛围。在平时的古诗教学中我们要营造乐于读诗的氛围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就可积极的创设情境首先放录像让学生欣赏瀑布让学生说说看到的、听到的使学生对瀑布有了直观的印象。继而对作品的情感基调有了准确的把握,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感受倾吐出来在这样的情境中,再吟诵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感受庐山瀑布的壮观,在营造的氛围中真切感受到诗中语言的美、情境的美,继而生发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瀑布由衷的慨叹。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融情于物物我同一,从而使朗读引人入胜叩人心扉。
二、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古诗的语言凝练而传神。苏东坡对王维的诗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道出了诗之精髓。但如果学生只通过语言的接触来学习古诗,那么对古诗的画面美的理解就会笼统含糊。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设法把“诗”与“画”结合起来,直观地再现古诗的画意,并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我在教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时,先引导学生把握诗意,鼓励他们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所展示的一幅画。有的学生把竹林、桃花、流水、鸭子进行了艺术的组合;有的画上了初升的太阳,并披上一层朦胧的色彩;有的描绘了一群戏水的鸭子,个别鸭子还眯着双眼在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丽;有的还画了一个唐老鸭脱衣服下水的形象,真是滑稽极了!学生越画,兴趣就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也有了更深切的感受。诗的创作最讲求意境的深远。要用短短几字蕴含出无尽的言外之意,用寥寥几笔勾画出生动的连绵画卷。学习每首古诗,在理解了诗句内容,体会了诗中感情之后,必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将诗中描绘的情景在头脑中展现出来,形成画面感,方才算是实实在在地品透了一首诗。
三、析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
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融情于景,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比如杜牧的《江南春》,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特别是最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貌似写景,实为抒情,还有一定的讽喻意义。我先引导学生由景入手,师生共议,再现诗的画面,从字词的理解入手体会诗中“多少”一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感时伤事、忧国忧民的深情。
由曲引情。教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爱国激情,我精心挑选了一段古筝曲,该曲先是优美抒情,节奏舒缓,再是铿锵有力,后是情绪激昂,如高山流水一泄千里,与诗的意境十分相符。学生边听边读,情绪随着乐曲变化而变化。
由读引情。古诗之情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反复吟诵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教古诗时,总是把朗读贯穿课堂始终,以读助教。一般分为三步进行,起始阶段教师范读,学生一起读;深入阶段边理解边读,小组读,个别读;巩固阶段让学生自由反复读。诗文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审美思想,要领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和意境,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感悟其中的内涵。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它不像朗诵那样具有表演性,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达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四、品词析句,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诗歌中重点词句便是精髓,道出了这首诗的意境。例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吟诵,理解了诗句意思,体会了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后,我就引导学生想象“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情形。当学生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将一艘小船在浩瀚的长江上飘荡,愈走愈远,直至消失在万里碧空,只有长江水仍奔流不息的情景描绘出来时,可以说学生对这首诗已达到了食髓知味的程度了。如果说品析词句,揣摩诗味可以使学生对一首诗的理解达到深入,那想象意境、体会情感、引起共鸣才真正可以让学生达到心入、神入的境界,丰富了语感。
五、心领神会,感悟古诗的哲理美
不少优秀的诗歌作品,不仅仅只有音乐美和意境美,往往还蕴含着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昭示着一种哲理。其哲理就是有情有意的深刻道理,通过诗人诗化的语言,表达出人们心领神会的美来。在教学《登鹳雀楼》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更上一层楼”深层意思,学生阅读老师空间《青蛙看海》《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关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阅读链接,阅读后学生立刻谈读后感,培养了学生对哲理的敬畏精神,同时也开阔学生的眼界。并相应出示了富有哲理性的诗句。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出了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这一客观规律。还有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毛泽东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都隐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六、拓展训练,升华古诗的精神美
诵读古诗文,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进一步开展古诗词的语感训练。诗歌的学习分为“了解诗歌”“诗海拾贝”“与诗同行”三个板块,主要步骤如下:一是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诗歌,二是让学生收集整理诗歌,三是将自己分类整理好的诗歌进行交流,四是利用墙报张贴大家搜集整理的诗歌供大家阅览,五是开展推荐“我最喜爱的诗歌”并在小组内交流,六是欣赏诗歌(教师推荐),七是开展“与诗同行”──诗歌朗诵会。通过以上活动,把古诗词的语感训练与本学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有机有效地结合起来,为学生诗文素养的积淀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积累了一生享用不尽的文化财富。
总之,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多方设法引导学生感知美的因素,让学生得到美的感受、美的愉悦的同时,也提高了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诗歌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教学阅读诗歌,切不可过于古板、公式化。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学会自我感知诗歌之美,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产生如饮甘泉和如听仙乐的感受,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诗歌审美鉴赏能力,懂得创造美、欣赏美、感受美、享受美的生活,逐步达到如沐春风的美好境界。?
参考文献:
[1]费田春.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语感培养之索隐[J].语文学刊,2014.03
[2]李艳红.古诗历练学生语感的有效平台[J].教书育人,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