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平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 641000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育对于初中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准则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要加强对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为初中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鼓励其深入理解学科知识,并将学习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升教学的质量。本文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意义,进而提出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自主性;培养策略
引言
初中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和叛逆期,其生理正在逐渐趋于成熟,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事物缺乏客观的理解和判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对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并不重视,一些教师也只是照本宣科,有些教师甚至为了提高升学率,只勾出课本的重点知识,让学生机械性地背诵以应付考试。教师应该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性,并让其拥有明辨是非、区分对错的能力,让其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
一、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学生有文化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教育参与能力等,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分析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获得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也能拥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拟定适应自身能力现状的学习目标,有部分学生片面地认为道德与法治学习没有实用意义,主要就是为了升学考试,针对此类现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让学生能深刻感受到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列举与学生生活相近的实例,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强化学习成果,也可以让学生养成感受生活的习惯。
比如教师在对“珍爱生命”内容进行讲解时,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会生命的意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室外观察小动物,组织学生观看社会上各类人身伤害事件、刑事事件中,让其在生活中获取道德与法治的知识,也深刻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
比如教师在对“美好集体有我在”内容进行讲解时,可以为学生组织开展各类团队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中能感受到和谐集体的重要意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让其发掘生活中美好集体的组成元素。
(二)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利用一些视频资源,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教学案例进行思考,通过形式多样化的教学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其学习的视野进行丰富,让其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更多知识。
比如教师在对“以礼待人”内容进行讲解时,可以先播放一段小视频,视频的内容是一群小学生沿街采访路人,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看视频,并让学生从视频中人物的穿着、言谈和举止几方面展开讨论,并一起思考如何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学生通过讨论和教师的引导,能明白社会交往中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的重要性,也能增强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
(三)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自主解惑
在课堂上,教师既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认识外部世界的方法,还要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应用,并学会创造性学习,充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并让学生应用自己所学习的技能自主解惑,这样学生能整合教学的重难点,拥有良好的知识体系,也能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
比如教师在对“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进行教学时,可以设置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顾客,教师自己扮演超市老板。课堂上,学生扮演的顾客到教师扮演的超市老板处买东西,教师设置一些捆绑销售的场景。学生在观看完教师和学生的表演后,教师先要提出问题:学生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是否存在侵权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平时购物时的具体情节,让学生思考自己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否受到不法侵害。学生很快会提出问题:作为消费者该如何进行维权?此时教师就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看书等方式自主解惑,并意识到保护自己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性。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还要鼓励学生在课下提出质疑,让其拥有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进行培育很有意义,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现状选择多样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拟定学习目标、创设情境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解惑的能力,从多方面培养初中生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张玺武.浅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自主性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01):122.
[2]司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自主性的培养探究[J].科普童话,2019(37):183.
[3]张蕾.浅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自主性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5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