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谈课堂师生角色的转换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0期   作者:韩新博
[导读] 随着高效课堂的逐次打造,“三个还给”,即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
        韩新博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七中学256505
        随着高效课堂的逐次打造,“三个还给”,即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的课堂教学目标也逐步得到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是要以课程为有效载体,不断研讨文本,努力提高教学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
        在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今天,课堂上师生双方的角色也正在努力由原来的教师做“演员”、学生做观众”,转变为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教是为了不教,我只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才是真正达到了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当我们陶醉于三尺讲台的时候会无形中发现学生也有到讲台上展示一番的欲望,作为教师对此是不能视而不见的。教学中我们有时会遇到这么一种现象:一节优质课当时效果良好:重难点突出、现代化手段熟练,双边活动热烈……但隔一段时间甚至课后当场询问,学生竟然感觉平淡,至于老师在课堂上的匠心独运,学生更认为那是画中的烧饼——有形无味。对此,执教者迷惑不解:我的精彩为什么得不到学生的持久喝彩?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笔者认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忽略了一个问题:三尺讲台把得太紧,总是以教师的身份来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走下讲台,让学生上讲台当一回“老师”做一次“导演”,教师坐在台下当回学生,重新认识一下自己。好处很多,大致归纳如下:
        1.学生的“导演”艺术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授课技巧
        学生是最善于模仿老师的,让他到讲台上当老师讲课,当然是极力模仿自己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吃惊的发现自己平时根本发现不了的“短板”,你会惊呼:“啊哦,原来我还会有这样问题,要改正,要改正!”一个教师,教学艺术妙不妙,别人说了都不算,要自己的学生说了算;一个教师,想真实地认识自己就必须首先重视学生的反应,否则永远处在迷茫的“庐山”之中而无法认清自己。
        2.学生当“导演”更能体现“主动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
        高效课堂就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于这种理论,笔者大胆尝试使用了让学生走上讲台当老师的方法。学生要想当好老师,首先必须认真准备。从资料的搜集、教具的准备、导语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安排到课堂的展示无一不是煞费苦心、精心设计。在这个准备的过程中,学生靠的就是个人的探索思考理解和与老师、同学们之间的合作交流,这远比平时的师生交流要直接得多。同时,教师坐在台下,也可以更清楚地通过学生认识自己,检查自己平时工作中的不足,以一名学生的身份和其他学生交流,重新享受一下做学生的快乐。


        3.学生当“导演”可以真实有效地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高效课堂非常注重师生的双边互动,但前提必须基于师生双方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而平时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主要是基于对老师知识的羡慕和人格的崇拜,但对老师劳动过程的艰辛,学生却知之甚少,他们认识不到老师上堂课是很不容易的,但如果让他当一回老师,课后他肯定会很有感触,他一定会充分到平时老师备一节课讲一节课过程是多么的不容易。另一方面,老师坐在台下当学生,也会对学生有一个新的认识,发现他平时隐藏的“闪光点”,这样师生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对今后课堂教学肯定会有很大帮助,这也可以说是对学生的一次“心理洗礼”吧。
        当然,学生踏上讲台扮演教师,这种方式也只是一种探索。教学过程中,还要切实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地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师生转换角色的做法毕竟不是制胜法宝,不能每节课都用。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知识面还是相对狭窄,他们是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所以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课前做好“参谋”,帮助讲课学生査找资料、准备教具、制订教案。二是课堂上当好“演员”和“联络员”。作为教师,此时不能越俎代庖,不光要当好演员”演好自己的角色,更要及时联络“导演”与其他“演员”的感情,当同学们对台上“老师”提出的要求不明确时,要及时解释,排障疏流;当师生交流出现僵局,课堂气氛沉闷时,要抛砖引玉,一石千浪。三是课下当好“记者”和“顾问”,及时采访了解“导演”在课堂上的心态感受、学习收获等,帮助“导演”解决不足,回答“导演”提出的问题。
        2.学生当“导演”要量力而行
        一是学生年龄差异。不同年级学生年龄不同,知识储备不同,要求也应不同,要区别对待,要求教师在帮讲课学生制定目标达成上仔细斟酌一番,在授课技巧上也要适当降低要求。
        二是时间限度。老师可以隔一段时间挑选一篇有代表性、难度适宜的课文来组织一下,最好不要次数过多。因为从实际情况看,学生讲课一般所用时间相当于老师授课时间的两倍还多,如果组织次数过多,势必影响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
        三是学生个性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其中最明显的表现为学习方式的差异,而学习方式是在学习者的生理结构及其技能的基础上,在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长期的学习活动而形成的,应该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因此,在开展此项活动的过程中,对不同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不同程度的引导和评析。
        总之,现代化教育的推进给教学指出了新的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教师不仅要转变“学”的观念,更要转变“教”的观念。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创设更新的教学情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