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钰 张瑞瑾 徐慧改 李思琦 张蓓宁 葛婧茹
石家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要:21世纪,我们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提高全民素质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与人力资源质量离不开具有卓越品质的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法,以“公费师范生教育培养”为视角,了解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现状,剖析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与之相对应的对策,以此对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做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培养模式;卓越教师计划;教育培养;现状;对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与人力资源质量离不开具有卓越品质的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2018年10月17日,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此计划是为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决策部署,落实《教育部等5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教师〔2018〕2号)工作要求,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实施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升级版。
公费师范生的培养与发展前景可观,以“公费师范生教育培养”为视角,了解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现状,剖析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与之相对应的对策,从而对公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做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教育培养视角下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测量
(一)问卷的设计及结构
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是根据各部属师范大学为公费师范生量身定制的培养方案,以及公费师范生培养的相关目标和措施而总结出的一套培养模式。高校对公费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依据培养模式展开,但是培养模式在培养过程中的执行情况如何,只有通过对培养的陈述和评价才能更准确的衡量。培养模式虽然已经成为了公费师范生培养的完整课程体系,但是相关政策对公费师范生的吸引程度、课程的实施是否符合公费师范生的群体特征、与培养目标的契合度、相关教学方法在教学工程中的使用情况、实践教学是否真实按照培养模式进行以及取得的效果、养成教育对公费师范生自身素质的影响、为实现公费师范生培养目标的保障条件在实际条件下的情况、公费师范生未来计划与培养预期效果的对比。这些介于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之间的培养过程才是影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的核心要素,但这些要素无法通过培养模式的各个环节以文件的形式体现出来,只能借助培养对象的主观感受和评价间接反映。
基于以上研究目的,设计《公费师范生培养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分为三个维度,基本信息(包括学生性别、生源地、家庭收入)、就读状况(包括对公费师范生的相关政策的了解;课程与教学方法,涉及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投入;实践教学,涉及实践教学的形式、频率、实践内容;养成教育,涉及养成教育的形式以及实施效果;保障条件,涉及资助体系、网络资源、实验室、教学技能训练条件、导师指导、教学与管理指导及总体办学条件的满意程度;未来规划,包括对教师的认可程度,对农村生活的接受程度以及能否成为优秀教师三个方面),以及征求公费师范生对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意见或建议(开放题目)。
(二)样本的选取及测量
本次调查问卷以河北师范大学和石家庄学院的公费师范生为调查对象,于2020年一月至四月完成。调查采取方便抽样原则。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50份,其中有效147份,有效率为98%。
在调查对象中,女生占比巨大,数据接近男生的8倍。生源地为乡镇及农村的学生比例占大多数,比例为76.19%。此外,调查对象的家庭月收入大部分集中于2000—6000元。
二、教育培养视角下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一)对政策的了解及报考动因
公费师范生政策是我国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弥补城乡教师专业水平差距、促进基层教师队伍建设而推出的一项针对性政策。从问卷数据来看,大部分学生在报考前就对公费师范生政策有基本了解,了解途径多为家长告知、网上浏览等。仅有3.4%的学生在报考前不了解政策,随意填报志愿。
在近几年全国毕业人数不断增加、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日益严重的大背景下,公费师范生因毕业安排编制、职业稳定等特点深受考生青睐。分析调查数据可知,“毕业给编制,就业压力小”成为最吸引考生报考的政策因素,占比76.1%。关于报考初衷问题,“热爱教师职业”“教师职业稳定”两个选项占比相同,表明大部分学生是出于对教师职业本身的认同而选择报考。其中学生听从家人师长的建议而报考成为占比最高的选项,也从侧面表明社会对教师职业地位的认同。
(二)课程及教学方法
公费师范生在校学习状态良好。分析问卷结果可知,有98.64%的学生表示“无特殊情况无论什么课都会按时出勤”,表明绝大多数公费师范生对教育专业课程及学术能力的重视程度很高,能够做到按时出勤,主动学习意识较强。
大多数公费师范生的学习方式不局限于课堂等线下模式,他们拒绝“一言堂”“满堂灌”等授课方式,更期待借助慕课、微课和公开课等平台进行线上学习,学习方式有所创新。
(三)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对师范生的要求十分严格,涉及到公费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教育研习等方面。分析调查数据可知,58.5%的学生希望能够拥有教学实践能力,并且希望学校能够提供多次实践机会。除此之外,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教学评价、教学设计能力也是部分同学考虑的因素,而这些能力的提高无疑是需要真实的教学环境。因此对于学生和校方来说狠抓教学实践是很有必要的。
关于实习地点的选择,43.54%的学生选择小学,42%选择高中,约11%选择初中,由此体现出公费师范生希望学校能够提供多种类的实习学校,以提高教学能力,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教学的要求。
(四)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对师范生师德的培养尤为重要。由数据可看出约75%的同学认为养成教育意义重大,希望通过学校的培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文明礼貌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将来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
关于教育研习的方式,有34%的同学选择了反思交流,其余较平均分布在“专题研习”“听教师讲”“小组讨论”上,针对学生多样化的选择,学校在方式选择上也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最终实现优质学生的培育。
(五)保障条件
1.对师资力量的要求
学校需要进行教师教育体制的综合化改革,在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创新体制,积极建构多元化教师培养方案。据调查,公费师范生对各类讲座的期待值中占比最高的是专业学术类讲座,在希望获得帮助方面,专业技能提高位居第二。故在对公费师范生的培养方面需要整合优秀教师队伍,坚持学科专业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的有机整合,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执教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2.对教学硬件条件的要求
针对公费师范生的培养,石家庄学院加大经费投入,以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方式提供帮助,公费师范生中有90.48%的人认为以奖学金进行经济资助激励效果更大,同时也有51.7%的学生希望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以尽早实现独立。因此必须建立激励机制和相应的奖惩措施,由此才不会缺乏竞争性。
(六)未来规划
多数公费师范生对未来规划较为清晰。调查结果显示,公费师范生专业认同度较高,半数以上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较为清晰,关于影响就业前景因素问题,部分学生认为薪资是重要原因,少数人认为未来可能会因婚姻或子女教育问题影响就业。
关于公费师范生未来就业是否会违约,27.21%的人表示若无法适应农村任教生活则会违约,近半数人表示不会违约,但仍有30.61%的人未表明态度。综合学生的回答及其学业性质的特殊性,更加凸显了合约存在的必要性。
综上所诉,公费师范生及家长对于政策的了解和认同度很高,这对于公费师范生政策的进一步延伸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对于课程及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与养成教育方面,与传统课堂的教育教学模式相比,大多数公费师范生更倾向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创新型学习方式,更注重实践教学对于教育学习的意义。同时,养成教育在公费师范生这一群体中有着鲜明的特色和多样化的活动体系,学生对于各具特色的教育研习都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
三、教育培养视角下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教育教学形式多样化
针对公费师范生的培养,学校可以加大经费投资,通过教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目前教学技能培养内容较为单一,专业教学技能训练稍显不足,因此,进行科学有计划的调整是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对课程结构进行略微调整,增加旨在培养学生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增加实践课程的教学比例,提供高质量的实践课程机会
学校应高度重视对公费师范生实践教学技能的培养,为将来师范生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课程设置中,应适当增加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培育还应从多角度入手,使实习场所不拘泥于小学,扩大实习场所范围,实现教学场所的多样化。
(三)结合教学实际,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养成教育体系。
养成教育应形成鲜明特色和活动体系。养成教育不应一味求同,不同高校应根据地方实际、学校教学安排、学生特点,整合形成一套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教育体系,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研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四)丰富学科专业学习所需的各类资源
首先学校要保障学生丰富的图书资源,学科专业的学习离不开大量的书籍,广泛的阅读是学生在学业方面取得进步的重要原因。其次学校要建立教学技能实训中心,提供一系列硬件设施来保障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顺利实施。学校在培养公费师范生的全过程中应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同步与连续、高位融通。
(五)增强公费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
学校要做好公费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工作,可以通过讲座、影视欣赏等多种形式,引导公费师范生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价值,产生积极的职业情感和职业期望。同时,建议在公费师范生从教后,为其提供优先获得培训或学习的机会。通过提供更宽广的职业发展空间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公费师范生的队伍。
参考文献
1.范德清,方惠坚等.科教兴国——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刘捷,谢维和.栅栏内外: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百年省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丁钢.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易连云,兰英.免费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5.高雪春.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5).
作者简介:马小钰(2000年——),河北沧州人,石家庄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张瑞瑾(2000年——),河北沧州人,石家庄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研究方向: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徐慧改(1998年——),河北邢台人,石家庄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
李思琦(2000年——),河北沧州人,石家庄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张蓓宁(1999年——),河北唐山人,石家庄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教师专业发展;
葛婧茹( 1988年——),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创新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背景下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CXM2019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