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0期   作者:孙婷
[导读] 本文就国内近十年的教师职业认同研究进行了梳理,首先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
        孙婷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本文就国内近十年的教师职业认同研究进行了梳理,首先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现状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综述,然后总结反思了现有研究存在概念界定不一、研究对象范围受限等不足,提出有必要进一步加深对这一课题的实践研究,以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教师;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教师职业认同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心理基础,在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随着教师心理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职业认同逐渐成为教师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纵观国内近十年来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文献,发现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并对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拟对我国近十年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作一个综合分析与介绍,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厘清发展脉络,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一、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范畴
        国内学者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结构的研究、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关于教师职业认同与其他变量关系的研究。
(一)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结构的研究
        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目前学界尚无统一认识,但多数研究倾向于从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方面去分析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以下梳理了较具代表性的几位学者对教师职业认同结构的划分,总体来看,有三分法、四分法等划分方法。
        首先来看三分法。多数按此类方法划分结构的研究者倾向于将“教师职业认同”视为一种“态度”,并从态度的三个主要成分(认知、情感、行为倾向)去考量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例如,孙利和左斌(2010)通过实证研究提炼出教师职业认同由职业认知(“敬业负责”、“教学行为”、“精力投入”、“教学结果”等)、职业情感(“工作时精神状态”、“成就感”、“教育理念”、“坚持性”的整合)、职业价值(“职业价值感”、“成就感”、“人际关系”的整合)三个维度构成。李笑樱和闫寒冰(2018)提出职业价值观、职业归属感、职业效能感三因素模式,以分析受这三方面影响的教师个体的行为倾向。
        在四分法中,以魏淑华的研究最具代表性。魏淑华(2008)的教师职业认同4因子结构模型及其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而编制的《教师职业认同量表》目前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研究方法也被其他学者广泛借鉴和采用。他确定了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由职业价值观、角色价值观、职业归属感及职业行为倾向四维度构成,并形成了信、效度较好的《教师职业认同量表》作为测量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工具。之后,多数研究者直接采用或参考她的量表做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实证研究。此外,王姣艳、王辉(2013)认为教师职业认同结构涉及情感性、价值性、专业性及发展性四个方面,唐进(2013)确立了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4因子结构模式:职业行为倾向、教育改革认同、职业环境认同和科研投入认同,等等。
(二)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1.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研究
        已有研究结果大多表明我国教师的职业认同总体水平较高。尽管选择的教师群体不一,但是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致性。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如魏淑华(2005,2008)通过两次实证研究均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总体水平较高,并分析了其主要原因与我国基础教育近几年的发展状况及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是不无关系的。欧阳洁(2014)对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的职业认同调查结果也显示总体水平是较高的。此外,邹慧明、刘要悟(2014)对城区初中教师的职业认同现状调查显示也是如是结果,并且从我国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及区域文化特征两个角度分析了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水平偏高的原因。
        此外,也有少部分研究显示我国教师的职业认同总体水平一般,甚至是偏低,并指出当前我国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令人堪忧。如在对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中,魏淑华、孙英红(2012),方明军、毛晋平(2008)等研究调查结果均显示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总体水平一般,存在诸多现实危机,不容乐观。

而张宪冰、杨桐桐等学者(2017)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并基于政府的相关调查报告对三类较为特殊的教师群体——农村教师、民办学校教师和编外的职业认同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这三类教师群体的认同水平均偏低,进而影响到我国教师职业认同的整体水平。
        2.关于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研究    
        (1)社会因素
        从社会因素看,教师所处的周遭环境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工作环境主要有同事关系、学校物质与精神文化、学校福利等等,而社会环境在教育领域则主要表现在社会政策、社会期待、社会地位与声望、社会支持等方面。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环境差异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师职业认同水平。
        (2)个体因素
        个体在性格特质、受教育经历、教学经历、重要他人的影响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例如魏淑华(2005)认为个体的职业动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是教师职业认同的持久动力。王姣艳,王辉(2013)指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及人格特征是特殊教育教师认可其职业意义和价值的重要因素。此外,欧阳洁(2014),邹慧明,刘要悟(2014)都强调了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指出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自我的发展,普遍关注学生能力和素质是否提升及教学效果是否较好,因此导致教师职业的角色价值观偏低。金明珠,樊富珉(2017)提到教师的海外经历影响职业归属和行为倾向,无海外经历的教师在行为倾向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有国外学历的教师。
(三)关于教师职业认同与其他变量关系的研究
        当前,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还涉及到与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离职倾向、社会支持、工作价值观等变量的关系,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结合一定的数据处理软件对教师职业认同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尤以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较为突出,如魏淑华,宋广文(2012),罗杰,王媛(2014)等学者的相关研究均证实了工作满意度在教师职业认同与离职意向或职业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也即是说,教师职业认同水平既直接影响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倦怠、离职倾向等变量,也可通过工作满意度间接影响职业倦怠、离职倾向等变量,且学者们的研究结果也较为一致,普遍认为教师职业认同度高,工作满意度就高,进而能够有效地克服和阻止教师的职业倦怠或离职倾向等问题。
        也有学者得出教师职业认同在工作满意度与其他变量之间起中介调节作用的结论,如魏军锋(2015)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在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满意度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也即是高自我评价的青年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对教师工作有着较高的满意度。王滔,武海栋(2017),王钢,范勇(2018)这些学者基于实证研究发现,对于教师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幼儿教师、特殊教育教师等)而言,较高的教师职业认同水平能够缓解这些教师群体的职业压力,提升其职业幸福感,进而能够防止他们在压力情境下产生离职意向。
二、研究反思与展望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学者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近十年的文献发现,尽管教师职业认同已经成为独立研究课题,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概念界定模糊,使得教师职业认同的内容结构及维度没有统一标准,缺乏权威的职业认同量表,进而导致同一研究主题下研究结论具有差异性,影响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和研究价值。
        第二,在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对象中,以普通中小学及高等院校的在职教师为主,而对于师范生群体、幼儿园教师、特殊教育教师、民办学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师等群体关注度不够。
参考文献:
[1]刘熠.叙事视角下的外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1):11-15.
[2]高艳,乔志宏,宋慧婷.职业认同研究现状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7-53.
[3]张丽萍,陈京军,刘艳辉.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与结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3):104-107.
[4]魏淑华,宋广文,张大均.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与量表[J].教师教育研究,2013(1):55-75.
[5]魏淑华,宋广文.教师职业认同与离职意向: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探析,2012(6):564-569.
[6]柴江,王军.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4(11):8-14.
[7]胡芳芳,桑青松.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社会支持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5):666-6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