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思
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成都,610039
摘要: 文章通过对《老子·六十四章》文本进行阐释,根据笔者的阅读心得,分未雨绸缪、脚踏实地,无为与慎始慎终,知足常乐三部分阐明《老子·六十四章》的现代意义。并且针对现代社会诸多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应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古为今用的文化对策。
关键词: 老子;六十四章;传统文化;现代意义
引言
“道”与“无为”思想是《老子》一书的核心,《老子·六十四章》(以下只注章次)就深刻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21 世纪以来有不少学者对第六十四章进行专门研究,这主要集中在对六十四章的思想进行阐释研究与对六十四章中的字句进行释义辨析等。这些都为我们深入学习、研究老子的思想奠定坚实的基础。《老子》一书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政治而作,且其“道”与“无为”之行为主体是现实社会中的统治者。但是《老子》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迄今仍有其价值与意义,六十四章中所蕴含的智慧仍值得我们去学习与体味。本文拟结合自己的阅读心得谈谈六十四章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以期让传统思想在当代重新焕发生机,更好的做到古为今用。
一、《老子·六十四章》文本阐释
有学者认为以“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开头的下段,论述的主题与上两句所述主题不同,因此认为应该将第六十四章分成两章。[ 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95、495 页。
]王恩御先生否定六十四章为两章的说法,认为六十四章本为一章。[ 王恩御.《老子·六十四章》“本为两章”吗[J].学术界,2005(5):119-125.
]在学界还未形成统一定论前,笔者姑且依通行本将六十四章算作一章。现引通行本(王弼本)第六十四章如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 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一)未雨绸缪、践踏实地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事物在安定的时候容易持守,在还未显现征兆的时候容易谋划,在脆弱的时候容易消解,在微小的时候容易溃散。所以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就要懂得“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其还处于“未兆”、“脆”、“微” 的状态时就要将其扼杀在摇篮中,免得其达到无法驾驭以至于酿成大祸的地步。就像现在的许多疾病,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且积极接受治疗便能够恢复健康。事物的发展壮大是有其慢慢发展的过程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的大树是从毫末那样的小嫩苗一点点长成的,九层高的高台是从一筐土堆积起来的,行千里路也必须从一步路开始。这就是对为什么人们做事情要防微杜渐的具体解释,因为如果不及时发现问题,待事物发展壮大后就来不及了。这从正反两方面告诫人们:1、不要对小事情、小毛病掉以轻心,恶势力有其发展壮大的一天。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要懂得培养良好的习惯,小毛病虽小,但若不及时改正终有一天会在小毛病上栽跟头。2、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质变是由量变发展而成的,要遵循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在平时的学习工作还有生活中,我们应该努力不断地积累知识经验,一步一个脚印, 认真踏实的做好自己当前应该做的事情,这样待到时机成熟时人们所追求的东西便会随之而来。与此相反,好高骛远,不知道脚踏实地而一味的只想着投机取巧走捷径的人,就算能够取得一时的成功,也会因为自己所立是“空中楼阁”而摔跟头。
(二)无为与慎始慎终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一书之“无为”的行为主体是现实中的“侯王”,而“圣人”则是老子理想中的“侯王”。现实中的“侯王”若想达到“圣人”的境界,就要做到“无为”、“无执”。“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圣人就是因为做到“无为”、“无执”才成其为圣人。老子一书中所谓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得过且过,虚度光阴。而是指做事情应该要懂得顺应事物本身的自然发展规律,不要做过多人为的干预。“无执”则是指做事情不偏执、不固执,“执”即是发现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不正确的而不知道改正,对事物发展规律不尊重。而如果干预太多、做的太过,不顺应不尊重自然规
律就会“败之”并且终将“失之”。值得注意的是,《老子》一书中所谓的自然并不是自然社会,而是指“自己如此,本来如此,通常如此,势当如此,其现代标准是发展动因的内在性,外力作用的间接性,发展轨迹的平稳性与总体状态的和谐性。”[1]运用“自然无为”思想在政治上最有名的当属汉朝初年之“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的成功运用为汉朝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社会,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教育上不惜花重金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更有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走红网络,不惜使原本应该无忧无虑快乐长大的孩子较早“成年”。为了吸引更多的关注,孩子们在父母等人的“教导”下学会了如何说话更好听、如何笑更可爱、如何让观众们为自己花钱。这样牺牲的不只是孩子们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应该享有的童年,更是让原本应该是纯洁无瑕的童心较早染上世俗的尘埃,童心不真。此外,当今社会许多国家为了自身利益, 作出许多违背自然规律与自然背道而驰的事情。当人们为自己挑战自然时的累累战果而沾沾自喜时,殊不知危险正在悄悄的降临。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川融化、空气污染、海洋污染等等人类制造的各种问题最终的恶果都要人类自己品尝。人类是自然社会中的一员,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平相处、休戚与共的。人类在利用、开发自然社会中的宝贵资源时应该做到适时适量,而不是盲目开采没有节制。
老子所处的时代与现今虽已有上千年的距离,但或许是普罗大众在本质上的共性,又或许是老子的智慧穿越千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这个现象一直是制约人们发展进步的一大原因。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纵观历史发展规律,能做到勤俭节约的帝王一般只有那些马上得天下的开国皇帝。而那些亡国之君不是骄奢淫逸、就是荒淫无度。虽然这其中存在盛衰兴亡的历史发展规律,但是就一代帝王来说,那些开国皇帝身上的优良美德在亡国之君身上是很难看到的。亡国便是不能做到慎始慎终引发的败事。现代社会亦然,许多城市建设在上一任领导人的带领下才刚刚起步,却常常因为新一任领导班子的城市建设方案与前任相左而荒废。也是因不能做到慎始慎终而劳民伤财。人们因为害怕困难而不敢出发,或是在前进的道路上稍遇挫折便半途而废,不能做到慎始慎终的还有,如许多人在刚开始减肥运动的前几天激情四射,大有与减肥决一死战的斗志,但是真正能够长期坚持下来的人却寥寥无几。这也是因人们不能做到慎始慎终而与美丽插肩而过。
(三)知足常乐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欲不欲”不是让人们磨灭欲望,而是指人们的欲望必须要合理,懂得知足常乐。不崇尚难得的货物,就不会勾起人们的欲望。所谓“眼不见为净”。学习众人所不学的,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避免许多因为欲望不满足而引发的许多问题。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促进时代进步的同时,也让许多人落入了资本的圈套。许多商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给人们的消费行为、给商品贴上了许多标签。比如现在许多人都争相追求购买奢侈品,购买钻石,好像拥有了这些东西购买者就会以此晋升到上流社会阶级,因此许多人以是否拥有更多的奢侈品而暗自较量、炫耀、相互攀比。当下这种不知足、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在当代分外流行,许多价值观没有被正确引导的人为了追赶潮流、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虚荣心,不惜丢失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与世浮沉, 没有持守。这不是一个正常社会本该有的样子,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
清代学者颜元在《言行录》中有言:“书本上见,心头上思,可无所不及, 而最易自欺欺世。不特无能,其实一无所知也。”[2]作为 21 世纪的新青年、作为古代文学的研究生的我们,在学习研究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过程中应该要懂得让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走进现代社会。相关部门要大力的弘扬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如果能够让优秀传统文化照进人们的内心,让人们在懂得欲望面前何去何从,在面临艰难困苦时如何坦然面对,我相信有文化作为支撑的社会将更加文明,国家将更加繁荣进步。
参考材料:
[1] 刘笑敢.老子之自然与无为概念新诠[J].中国社会科学,1996(6):136-149.
[2] 钟錂纂. 颜习斋先生言行录[M]. 商务印书馆, 1939.(12):99.
刘颖思(1997.11— ),女,汉族,福建莆田人,现为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古代文学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代小说与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