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0期   作者:徐 请
[导读]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我们更加侧重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徐 请
        怀远县唐集镇学区中心学校  安徽蚌埠  233417
        摘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我们更加侧重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而在培养学生能力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直接关系到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提升能力的前提。小学阶段是学生各项认知和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新时期农村地区因为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小学教师要从核心素养理念出发落实对农村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生;行为习惯
        小学生良好的品质和文明行为是核心素养中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落实素质教育重要的内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直接关系到了孩子的一生,所以小学阶段特别是农村小学更应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指导,强化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针对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策进行探究,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示。
        一、学校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重要的环境
        (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一定要引导和教育学生,给学生首先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能够严格要求学生,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建立起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意识。农村地区因为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在以往教学中没有认识到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所以目前农村小学要积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有效的培养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意识。
        (二)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树立好的榜样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不够成熟,阅历不够丰富,所以在很多方面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对于农村小学生,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大部分需要依靠在校园中养成。为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他们形成了重要的影响。教师必须要做到以身作则,要能够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才能够形成积极的感染力和一定的约束力,成为学生的榜样。同时在这个教育指导的过程中要能够尊重和理解并且关注学生,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心理上面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
        二、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美化校园环境
        环境对于学生具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影响力,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要从环境入手,打造一个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二)优化班级文化
        良好的班级对于一位学生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室每一个角落每一处体现出来的文化气息其实都具有着一定的教育功能。以往的农村小学校园中没有认识到班级文化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室的布置和环境的营造上面没有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目前农村小学班级必须要注重对班级教室整洁度和浓厚文化的创造,为学生提供一个优雅舒适的教室,比如:建立一个阅读架、摘抄角,把一些著名优秀的书和文章进行分享。这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方式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和谐人际关系
        校园的人际关系涉及到了教师、学生还有家长和学校的领导多个方面。营造出一个和谐民主的校园环境和人际氛围对于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习惯的养成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作为农村小学教师一定要转变自己现有的教学理念,能够真正的热爱并且关注自己的学生,善于挖掘学生个性,能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和学生交流沟通,这样才能够逐步的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自我约束和监督的意识,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构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平台
        学校从核心素养角度出发落实好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农村地区的学生很多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缺少关心,平时陪伴较少,很多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这就更需要学校抓好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借助校园的文化长廊、楼道灯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内容宣传,比如:画报、照片展览,组织学生开展行为培养角色扮演活动,把一些行为习惯,用角色扮演表达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形象直接分别行为的好坏。也可以让学生对行为习惯进行监督并定期更换监督人员,这样全员可以参与到行为习惯培养中。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主题活动,例如:“我爱阅读”主题活动,“礼仪小标兵”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多参与到行为习惯养成实践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作为各个学科教师要能够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中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指导,使得学生能够在学科学习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善于从方法上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学校在落实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肯定不能仅仅进行说教,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情况,选择一些小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比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学校可以准备一些行为习惯方面的儿歌进行传唱,或者以宣传画的方式张贴在校园或者教室里,这样让学生随时都能够看到这些内容,接受教育。而且这些儿歌朗朗上口,学生能够很快的记住,也增添了趣味性,学生可以在儿歌的指导下规范自己的行为,把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植于心。另外就是学校可以让学生自己监督自己,比如成立监督岗,让学生轮流担任负责人,监督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借助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自己的监督和管理能力。而且学生还能够在别人的行为习惯中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对学生的行为情况可以进行周汇报总结,这样也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且提升学生责任意识,进一步深化良好的行为习惯意识。总之,教师要采用适合他们的方式,这样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才是积极有效的,才能发挥出作用,实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真正的养成。
        五、家校联系,评价激励,促进学生成长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仅仅依靠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很多的时间也会在家中度过,所以家长对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此学校要密切联系家长,家校合作,搭建一个家校共育的平台。首先教师要做好宣传工作,让家长充分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对孩子今后的重要意义。让家长掌握一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方法。针对一些家长不经常在家陪伴孩子的情况和大部分留守儿童存在的情况,学校也可以借助网络进行宣传,搭建一个互动网络平台,在平台上及时解答家长存在的疑惑问题等等。鼓励家长在平时要多关注孩子,除了关注他们的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另外学校也可以组织开展一些亲子活动,比如感恩再行动、体验亲情等等,通过布置这些作业,让孩子能够经常和父母互动交流,进一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针对孩子的情况学校也要做好及时的监督和总结指导,这样才能逐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而言之,想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进行不断的熏陶和感染,同时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或者更好的感悟。同时要密切结合家长和社会的力量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让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成为学生自身需求,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促进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
        参考文献:
        [1]王金玲.细微深处见成效——一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之我见[J].学周刊.2013年16期.
        [2]左淑静.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构想[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年04期.
        [3]段文静.改变习惯 爱上学习——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学习的帮助[J].赤子(中旬).2013年08期.
        本文系安徽省蚌埠市2018年度市级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新时期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策研究》(编号2018-79)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