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健丹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省南昌市 330022
摘要:人物画作为比山水画出现的还要早的一种画种,他的历史地位却在中国画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很低调,至明代的曾鲸使人物画有了新的突破此后便在也物就是没有新的进展,但是处在清末民初的人物画却有了一次较大的革新并影响深远,而促使这一革新的人海派巨擎任伯年。中国人物画因社会环境的动荡促使着它的变革与创新,通过研究任伯年先生的人物画作品可以了解到他是如何通过实践使他的作品呈现出新的面貌。
关键词:任伯年人物画创新线条笔墨
一、任伯年人物画的新形式
(一)题材方面的新形式
中国画当中的人物画在历史上一直服务于上层社会,在隋唐帝王也通过绘画来帮助他治理国家,他的功能性一般多用于描绘神话故事、宗教题材、历史事件、歌功颂德等如顾恺之的《洛神赋》,永乐宫壁画、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我们发现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画都是围绕于这几个题材,任伯年在题材方面的创新,使得民间题材的人物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任伯年的人物画立足于民间,不同于历史上其他人物画画家出生于仕族,在画院工作、为政治服务,抒发个人风格和情怀的空间较少。关于任伯年题材方面的选择这和他所生活的环境,历史背景相关。纵观任伯年的人物绘画,他的题材多为订购类的商业题材,还有亲友类的题材,丰富的生活经历致使任伯年在题材方面进行了创新,开始追求造型和色彩的华美。比如选择民间喜庆题材作为绘画内容并以文学和古诗为基础,且大都是象征的表现手法,讲究其内涵。把人物绘画的潮流视角从上层社会拉到了平民百姓阶层如《冯耕山肖像》,《任淞云像》,《八仙图》。这也为后世人物画题材方面的多样性做出额贡献
《苏武牧羊》《关河一望萧索》这一类的边塞题材是任伯年人物绘画中少有的富有民族主义的现实类题材,主要描绘的是边塞人民的生活情景与边塞的风光,大都是表达战争的艰苦以对亲人的思念,在动乱年代里生活的任伯年,通过这些题材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即具有现实主义又具有批判精神同时也发展了文人画。
(二)技法上面的新形式
任伯年在技法方面的运用是非常灵活的,他在技法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他将传统写真术与西洋画法相结合所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使得他的人物画无论是在造型上还是笔墨上的表达都有实质性的突破,在笔墨用色方面更加的大胆。对于人物形体结构的表达也更为精准与自然,任伯年在用色方面还特别的注重画面中冷暖色彩的搭配。《焦阴纳凉图》中的冷暖关系值得一提,画面中的吴昌硕露出来的皮肤白色的裤子互为冷暖关系,身后的芭蕉叶以花青着色这种微妙的冷暖对比使画面的层次更加丰富,人物造型十分准确,可以看出任伯年深受西方素描的影响,对于人物形体的描绘已经突破传统明清对于人物画形体的认识以及平面感的塑造从而强调体积感。
他在技法方面做到了“习古而变,融洋而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创新,以恽寿平的没骨法为基础吸收陈淳、徐渭的写意法在加上他受到西方水彩的影响使他在色彩运用方面可以让画面变得富有装饰意味,形成清新典雅,兼工带写的绘画格调。《寒酸蔚像》是任伯年所有人物绘画中最经典的作品之一,我们可以从这幅画中看出他与以往追求古雅气息的人物画不同,画面中色彩的对比性会在视觉上给人带来生动感与真实,画面以赭石花青为主其中用小面积的红色点缀帽子上的珠子以及小香囊这无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加了画面的观赏性,在笔墨方面也更加的成熟,画面中色墨的大体块是他将没骨花鸟画的表现技法应用到人物画的创作中去从而形成了人物画的没骨法,这不仅体现了任伯年技法方面的灵活性同时还体现出他高超的技术水平。
任伯年是喜欢探索的人,他的绘画经过多年的学习与沉淀在他不同的年龄阶段呈现出新的风貌。此前,任伯年一直强调线条的抑扬顿挫的感觉,而后他的画面中人物衣纹不在强调顿挫而是直笔以尖作画,呈现出线条轻快流畅之感。
从这些方面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任伯年在技法方面探索所取得的成绩对于中国人物画发展的贡献。
二、任伯年人物画的新精神
(一)融汇贯通的新精神
任伯年在山水,人物、花鸟方面无所不精无所不能,并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创新给后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他站在传统中国画的根基上吸收了历史上各位大家绘画的优良传统再加之他本人也在不断的学习,在西画传入之时他大胆的做了尝试使新鲜的血液注入中国画,其中他对于人物画的创新更是使人物画的绘画地位大大的上升了一个阶级有了一个重大的突破,这里面少不了任伯年他融汇贯通的新精神。绘画形式的融汇贯通体现在任伯年在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加入水彩画法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通透清新淡雅之感,使传统的笔墨技法与国画颜料的运用呈现出了新的精神。他的人物画笔下既有陈老莲衣纹的特质又有宋人的双钩画法,又有明清的大写意泼墨画法。同时他还通过对西方绘画的解析与素描技法的训练在原来人物绘画的基础上强调对衣纹的晕染使得画面具有体积感,在顾恺之“以形写神”和曾鲸注重墨骨,层层烘染的有如“如镜取影,俨然如生”的影响下任伯年通过结合西方绘画技法所画出的人物形象结构准确。对于面部的描写不在是单纯的刻画人物五官从而达到逼真的效果而是更加注重对于人物面部气质及神情的刻画。
他的人物画具有写真性与写意性相结合的特性,不仅有画匠的精神又有文人画的高贵品质,还有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精神的融合。在一幅画中能够同时兼容这么多的特性是非常难得的,这也是他的画形成雅俗共赏的原因之一。
(二)取西法而重古法的新精神
纵观任伯年的人物画作,我们看到了西方绘画带给了他改良中国画的灵感并深刻的影响着他,但是他并没有因为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而以西方绘画的风格为主体。开始用笔墨展现光影明暗而线条则退居次要地位。其实换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中国画家为中国画寻找新的突破所做的一些尝试,可是在我看来中国画是一门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并且有着浓重历史根基的一个画种,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把这一特点给弱化,那就是中国画中的线。
线条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就相当于地球上的经纬线他是中国画的经脉,是所有通过中国画表达作者主观意识,情怀、品德、人格等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艺术语言,任伯年在学习西方绘画时并没有因为当时西方绘画带给人们的强烈震撼从而大面积的通过笔墨去表达西方画家着重表现的东西,而是保持着理智认真的思考寻找中国画目前所需要的东西,在以古法为基础的前提条件下吸取西方绘画的优点,从而导致任伯年绘画各方面的进步。
任伯年人物画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兼工带写,线条是任伯年人物画表现的主要形式,高古游丝描,钉头鼠尾描和铁线描都是他人物画中常见的线条并且他对于线条的运用有自己的一套模式,像在刻画人物面部及手部这些地方都用的是高古游丝描,运用高古游丝描所画出来的线条比较精细,可以较好的体现皮肤质感。对于衣纹这种需要表现飘逸感与垂感的特性来说钉头鼠尾描和铁线描的不同运用可体现出不同的质感。任伯年笔下的人物服饰多为宽大的服饰,但因他受到过西方素写的影响,服饰下人物的身体结构一点也不含糊。在面对人物性别的不同时也会线条的刚柔与浓淡来区分。他很好地继承了中国画中线条的特点并将他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人物画经任伯年而得以创新,让历史上沉浸已久的人物画焕发出新的光芒并且这种光芒一直影响着后世人们对于人物画创作的理解,中国的传统人物画是需要去与时俱进的并且随着时代发展节奏的变化,人们审美风格的变化,在保持自己独立思维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2]李仲方.任伯年评传[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3.04.
[4]陈妍言. 论任伯年人物画的艺术特点[J].美与时代(中),2019(11).
[5]黄洪浅.析任伯年的肖像画艺术[J].艺术评鉴,2019(17).
[6]缪肖俊;钱程.浅析任伯年写意人物画的发展性[P].中国会议,2019.
[7]曹金玲.任伯年边塞题材绘画的审美文化探源[N].宜春学院学报,2012年07期.
[8]张焱超.任伯年肖像画研究的当代意义[D].杭州师范大学.2019年01期.
作者简介:吴健丹(1998.07)女,汉族,籍贯:江西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
专业:美术,研究方向: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