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有效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0期   作者:郑淑杰
[导读]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才能更好地导入教学内容

        郑淑杰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卢龙镇中学066400
        摘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才能更好地导入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情境创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与参度,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标强调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创造性地开展体验式活动,才能促进学生有效思考。初中数学教师应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有效的思考?我认为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置生活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生活情境是联系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重要桥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适当的生活情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形成一种认知期待,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并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人教版§20.1《平移》教学片段:
        师:1.通过观察上述视频,我们发现(起重机、推拉门、奔跑的火车、输送带上的玉米)这些物体怎样的运动?他们的共同特点??
        2、在运动过程中物体什么发生改变了?什么没有改变?能否抽象几何图形
        3、观察图片中漂流的竹并附有以下问题:
        (1)漂流的竹筏做什么运动?手扶电梯上的人呢?
        (2)漂流的竹筏的形状、大小在运动前后是否发生了改变?
        (3)在竹筏上,如果渔夫向前移动了80cm,那么竹筏的其他部位向什么方向移动?移动了多少距离?
        (4)如果把移动前后的同一舟竹筏分别记为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EFGH(课件演示),那么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EFGH的形状、大小是否相同?
                                
        本片段能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几个图形,让孩子们感受生活中平移现象随存可见,亲身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样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要善于提炼生活素材,利用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计操作性问题,体现合作探究意识。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实践和探索的过程。学生不应只是盛装知识的“容器”,而应是一个寻求数学知识规律的“探索者”。因此,我们教师要按课标要求写好教学预案,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例如人教版《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片段:
        1.每个同学在事先准备好的方格纸上画任意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分别以三角形的边向三角形的外部做正方形。请你观察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请你在方格纸上画个任意直角三角形,分别以三角形的三个边外做正方形。观察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通过上面的动手操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每个人把事先准备好的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你能用面积相等证明上面的结论吗?说说你的证明过程?
        这样设计问题让新知识得到总结和升华,虽然有些难处,但对于大多数学生能不断地从中总结经验,养成一种思维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把现成的答案给学生,而是以问题诱导学生,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去发现去问题,总结概括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数学发现过程,挖掘数学所蕴含的思想,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探索的活跃状态。 
三、设置梯度性问题,启发学生深层思考。
数学课堂设计问题既要有针对性,又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提出统一化的问题,否则教学缺乏针对性,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为此,教师必须要设置梯度性问题,让问题能引领不同学生的思考,从而促进孩子“最近發展区”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2.4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教学片段:
        问题提纲:
        1、每个人拿出一张矩形纸片,请用折叠的方法,验证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都经过哪一点?
        2、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那么矩形是否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在哪?
        3、通过以上的操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这样边让学生动手操作边让学生思考,促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不同学生得到了发展。这样设计,使全体学生都“有阶可上”,有计划地提高了学生的深层思考的能力。
四、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善于发现,大胆猜想,勇于创新,验证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片段:
        师:我们在小学已经认识了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生:回答略
        师:下面每个同学拿出一张A4纸,先对折,并剪下三角形,
        1.把它展开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
        2.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轴在哪?
        3.通过操作你什么发现?能不能用几何推理证明发一下?在组内交流探讨。
        本环节设计问题具有层层递进,又有关联的问题链,问题的开放性,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所发现的问题,虽然不全面但通过思考能有所收获。最后开放性的问题更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促使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添加辅助线,自己画图,根据图写出已知,求证,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有效思考,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一些有趣、新颖、有启发性的教学问题情境,才能使学生出类拔萃的灵性得到释放,才能使他们的智慧火花得到尽情的绽放。
        参考文献:
        [1]林锦霞,黄建伟.面向学生发问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提问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10):5-7,46.
[2]李凤.试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提问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5(9):126.
[3]董合燕.巧妙提问引思考适当点拨促探究——谈小学数学提问教学艺术[J].基础教育课程,2014(22):41-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