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怡倩 张伟君
浙江省杭州市绿洲花园幼儿园 浙江 杭州 310000
摘要:
新时期新时代,对家园共育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的家园共育已萌芽,但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前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多渠道、多途径的构建家园共育的体系,激发家园共育的积极性;以家长为中心,深入挖掘、合理利用家长资源,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对这两方面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并实践和探索家园共育的若干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将其运用到工作中,为家园共育体系形成做铺垫。
关键词:家园共育 家长 资源
一、提出问题
随着《纲要》的贯彻和落实,家园共育已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成为幼教改革和发展的一大趋势。家长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被引入幼儿教育,已经是幼儿园有效教育资源的来源之一。但在现实中,家园共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是家园共育的理念,家长与老师的理解不一致:长期以来,幼儿园和家长都习惯地认为幼儿教育就是幼儿园教育。有些家长将教育孩子的责任界线分得很清楚,家园合作由此容易出现表面化、形式化。
二是大部分家长的积极性、主动性需要进一步激发: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家长的工作繁重和家务多,即便家长参与了幼儿园举办的一些活动,也是来去匆匆,对幼儿园活动的目标不明确。
三是家长参与育儿教育的广度、深度亟待加强:家园共育,不仅仅是家长和幼儿园一起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融合家长的资源,为孩子的成长服务,往往仅限于亲子活动,家长在育儿的广度、深度等方面亟待加强。
四是家园共育尚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家长与幼儿园就共育尚没有完善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共育工作未能系统的进入幼儿园教育计划,共育的形式、机制、模式等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强与家长的互动沟通,建立健全家园共育体系
1.收集资源,了解需求。 首先,在幼儿入园前,通过新生报名表,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家庭人员情况;其次,开展家访,初步了解家庭教育方式,将幼儿园的教育理念进行传达,形成初步的共识;第三,在日常的来园离园中,多与家长交流,了解家长的个性,对幼儿的关心程度,对幼儿园的教育理念的认知,对班级的关心程度等,进一步掌握家长的家园教育理念。
有了前期的了解与工作的铺垫后,为进一步收集资源、了解需求,我们特别订制了两份表格,一份是家长助教参与表,其中有多项和幼儿一起学习的项目,家长可以在表格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选择参与时间,教师再根据表格中家长所填写的内容,组织家长开展家长助教活动,将不同资源带入幼儿集体中。另一份是家长志愿团报名表,其中列为服务团和专家团,服务团是家长只要有爱心,有时间就可以加入,主要是为幼儿服务的;专家团是招募有专业特长的家长。
2.建立组织,制订计划。新学期初,通过家长之间的相互介绍以及家长的自我竞选,确立了班级三名家委会成员,同时也在家长会中商讨家委职责。家委代表是幼儿园班级工作的协助者,须协助本班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参与组织家园活动、社区活动、主题活动、节日活动;家委会代表是班级与家长间的联络者,须注重提高全体家长的家教水平,动员家长们积极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并与老师配合,共同提高对幼儿的保教质量等。
3.沟通互动,组织实施。
通过前期的摸底及对家长的了解,按家长的性格、对班级活动的关心程度进行分类,分为主动型、被动型。以家长开放日为载体,以亲子游戏为媒介,在班级QQ、微信群中招募活动的组织者,主持者,游戏的策划者。主动型的家长会主动在QQ、微信群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以及对这些工作的主动参与,无形中建立了榜样,带领被动型的家长了解活动。
三、深入挖掘、合理利用家长资源,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中
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一方面会给老师以启发、灵感,另一方面家长还可以运用各自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宽孩子的视野,丰富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
(一)充分利用专业性家长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家长助教”活动
“家长助教”形式在幼儿园里越来越普及,并且它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如“家长义工”、“妈妈老师”等等。因为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它需要幼儿园、家长、社区全方位的参与,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介入幼儿的学习,让家长深入教育过程。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也对幼儿园的各项工作起了一个监督作用也实现了家庭与幼儿园更为平等更为广泛的教育互动。
(二)引导和激发家长智慧资源,开展“亲子制作、变废为宝”活动
由于幼儿园材料的有限性,在教学活动、幼儿游戏、日常活动场景中常需要各种材料来支撑。然而号召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一些可利用的废旧材料,不但能增加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互动,还能培养幼儿的勤俭的习惯和创造的意识。家长也可以利用职业的特点和便利条件,为孩子们搜集一些有意义的材料。
(三) 整合悠闲型家长的资源,开展志愿者活动
悠闲型家长是我们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在幼儿园开展大型活动和班级表演活动时,常需要这些家长对此类活动的支持,例如印发“活动通知”、“家长须知”“场地指引”“安全服务”等,既可以充分调动这部分家长的积极性,又可以让他们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为幼儿保障安全,也让这些家长了解老师、幼儿园为此活动付出的辛苦和意义,无形中也是对幼儿园的一种宣传。
有关资料显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环境育人是幼儿教育的特点。” 家育共育可以开阔幼儿的眼界,提高家长对幼教工作的认识与理解,还可以大大增进家长与幼儿园、教师、孩子之间的情感,同时也弥补了教师在专业领域的不足。那么幼儿园要想取得良好效果,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家园共育是重中之重。如果说孩子是一只小鸟,而家园共育则如同鸟儿飞翔时必不可少的一对翅膀,同上下,同方向,才能使鸟儿飞得更高、更远!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周若冰 , 《家园合作共育新模式的探索》 学前教育研究 ,2005
【3】庞丽娟, 《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任丽, 《家园合作的探索》,山东教育,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