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师生关系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0期   作者:欧阳晶
[导读] 从古到今,我国就有重视培养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优良传统。
        欧阳晶
        湖南省娄底华建学校  417000
        从古到今,我国就有重视培养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优良传统。诚然,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广泛应该注重和处理好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成功的教育,教师应当像磁体一样,用自身的魅力,创造一个“强磁场”,让学生相信自己,愿意接近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有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在困难、愉快的空间里发展个性,挖掘潜能。要实现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应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形象,增强影响力,而且要善于“施教”、“施爱”,不断定加大“向心力”。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影响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一种人际关系,同时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因素,是一本活的教科书。它对学生在思想、道德、心理和学习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是任何有声教育所不能代替的。
        1、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自尊、自信、自强不息,形成主人翁的意识。一般来说,如果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彼此相互尊重和信任,那么学生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往往就会感受到一种做人的尊严,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乐于施展自己的才能,愿意参与教育过程。他们能够经常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班级的主人,进而激发起主人翁的责任感。这种意识如果能够不断地得到强化,最终就会作为一种思想品德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们参与学校生活和参与未来社会生活的一种准则。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奠定思想基础。
        2、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的培养。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对教师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这种道德情感会造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气氛,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陶冶和感染,使他们渐渐懂得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应当是一种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的关系,而不应当是一种相互利用、相互欺诈、相互倾轧的关系。这样,他们就会逐渐形成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和信念,从感情上不断扩大爱的范围,学会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别人,懂得应该把个人同他人、同集体、同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进而更自觉地把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对人民的爱落到实处——努力培养自己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的爱的奠定比较牢固的感情基础。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的影响
        1、对教师的职业态度和工作有效性的影响
        教师工作任务繁重而琐碎,工作环境相对又封闭,很少有娱乐休息的时间,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工作的教师特别需要社会的支持。在各种社会支持力量中学生是最重要的。人们总以为,学生是受教师控制的,却忽视了另一面,那就是教师也是受学生控制的,不言而喻,教师的工作成绩是通过学生体现出来的,学生学习成绩好,班上出现特别出色的学生,教师会感到自己是成功的使其需要得到满足。
    事实上,师生关系对教师的成就感和情绪体验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师生关系好的教师从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享受到快乐,从而使他们对自己的生命有积极的体验。研究证明,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的教师在工作中感到极大的快乐;反过来,这使他们更爱学生,在工作中更加兢兢业业,认真负责。许多教师即使由于一些原因而产生消极的念头,但一想到师生的情谊以及学生对自己的热爱与期望,便会放弃那些念头。他们在困难面前积极乐观,自信有力量克服困难,而积极的工作又使他们进一步获得学生的肯定和欢迎,这样他们就进入了良性的循环。与学生关系不好的教师,得不到学生的接受和尊重,体验到的是挫折。一个教师如果不能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体验到成功和价值,不能感受到学生交往的快乐,他们又怎样能对自己的生命有积极的体验呢!于是,他们感到教学是一项又辛苦、又清贫、没有意思的工作,后悔自己选错了职业,希望尽早离开这个职业。如果不得不留在这个岗位上,那也是出于无奈。这样,他们不喜欢学生却又偏偏不得不整天和学生打交道,工作成了苦差事。他们没有兴趣钻研业务,尽量少接触学生。结果是学生对他们的评价更低,态度更疏远,师生关系更加恶化,这使他们陷入了恶性循环。
        2、对教师身心健康的影响
        人们都需要爱他人和被他人爱,需要理解和新生需要友情和支持,需要接受和赞许。教师的这些需要的满足程度。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得到学生的爱戴、尊敬、信赖、钦佩,学生寻求并接受教师的帮助,理解教师,关心教师,支持教师的工作。在这样一个使教师的基本需要都能得到满足的环境中,教师会有一种安全感,成就感,自我价值感和生活的幸福感。而这将是一个有利于教师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自下而上环境,它使教师对繁忙紧张的工作和生活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反之,不良的师生关系使用权教师经常处于难于应付和失去控制的焦虑之中,情绪紧张,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学生的敌视、挑、欺骗、吵闹或捣乱都使教师感到孤立、寂寞、威胁、不被理解,不被尊重、没有成就,没有价值,他们感到无助和无能。在这样一个不安全的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沉重的工作使他们不堪重负,心力交瘁,可能出现许多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与此同时,教师的生理健康也会受到影响,使他们更容易患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衰弱等疾病。
        师生关系对于教师和学生一样,有如水之于鱼,是个须臾难离的生存环境。因此改善师生关系对于教师也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以及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体力,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因此,它的顺利进行,不仅取决于教师,也取决于学生,是以二者的积极性为前提的。而这两个积极性能否充分调动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师生关系状况的制约。对于学生来说,凡是和他们关系好、感情深的教师所给予的教育影响,即使是严厉的批评,他们也认为是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因而能够愉快地接受。如果师生感情相悖,关系不好,那么同样的教育影响,学生给予的反应往往是不理睬、不相信、不行动。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样的道理,师生关系好对教师也是一种激励,它会促使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并从工作中体会到一种特殊的幸福和愉快;反之,教师就会感到内心不平衡,从而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这一点已被教育实践充分证明。所以我们说,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过程往往只是一个空架子,很难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这一切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二、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21世纪人类社会是信息的社会、开放的社会、民主的社会,当代儿童知识面广,个性更加突出,我们应顺应时代与学生的特点,做一名民主型的教师,努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富于爱心的交流,并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我认为关键在于把握以下三方面:
    (一)宽容
        宽容就是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死,过苛,过于同一,要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自由,允许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儿童的个性千差万别,尤其当前独生子女多,他们既“早熟”又依赖,他们自尊、好强、知识面广、个性强。对于儿童的个性特点,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的、社会化的标准去评价一个儿童的品德,只能把儿童已有的个性当作教育培养的出发点。只有宽容,才能有教育(而不是指责、训斥、惩罚),才能有更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发展。
        北京有位丁榕老师,她的一个学生拿了别人的东西。她没有简单予以指责,而是掏钱买了一支钢笔送给他:“我知道人家的东西你肯定不会要,趁别人不注意你一定会悄悄送回去。”几十年后,小有成就的这位学生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老师,一进门就跪在老师面前对孩子说:“没有丁奶奶,就没有你爸爸的今天!”丁榕老师对于这位学生的宽容,来自于她的自信:相信自己的人格,相信自己的教育,相信自己的学生,以尊重、理解、信任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诱导学生、影响学生,给学生以自由思想的契机,自我选择的空间,自我修正的时间,自我进步的主动性。
        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我们不要总是要求学生听话。一堂课4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一个劲儿挺直腰板听讲,势必就有一些活泼好动的学生达不到这“听话”的标准,无形中就多了这么一些“不听话”的学生。撇开要求的合理性问题,可以说,对学生多一个要求,就是多一种束缚,少一份宽容。本来要求某个同学今天中午来承认错误,而他第二天才来。我们不要简单地批评、指责,要给予时间上的宽容;学生态度不正确,甚至出言不逊顶撞了你,我们也不要火冒三丈,要给予态度上的宽容;你准备请家长来校,学生请求暂时不要告诉家长,我们要给予条件上的宽容;有的学生同一错误一犯再犯,你也不必想不通,要给予认识上的宽容。我们宽容学生,要允许并鼓励学生表现自我。上课老师分卷时,一个学生事先知道自己在单元测试中得了“优”,激动得在座位上喊起来了:“分卷了,分卷了!”教师不要简单地斥之“狂妄、骄傲……”应该充分理解、认同学生从成功中体验到的快乐。
        这就是宽容,以真诚、平等、宽爱之心待莘莘学子,以海量大度容纳幼稚天真。当然,宽容不是不要原则、规范,不是迁就和放任,而是要确定哪些规则,如何确定规则,如何引导学生走向规则的问题。宽容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它是从善良心灵中流淌出的爱的泉水,它是从睿智头脑中升华出的美的绿荫,它是一切幼小生命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呵护与滋润。
    (二)理解
        理解就是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就是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以及他的言行。学生的表现即使跟我们的要求很不一样,也不要简单地否定,而应充分考虑其行为的原因和背景,全面地认识和正确地对待。
        理解才能正确地认识学生,而不致于片面和武断,才能加深师生的感情。所谓对孩子的理解,用陶行知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懂得儿童”。陶先生本人就有过“四块糖果”的一段佳话。当年,陶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一天,他发现学生王友有打人行为,就是让他放学时到校长室来。放学后陶先生来到校长室,见王友已等到门口。陶先生立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当王友迟疑地接过糖后,陶先生又掏出一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陶先生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打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哭了:“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打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陶先生满意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奖你一块糖果……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陶先生之所以会使用奖糖果这一形式教育王友,那是他善于洞察儿童的内心世界,理解每一个孩子犯错时也需要出自真心的体谅和引导。陶先生这种“多一份童心,学会换位思考”的充满爱心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并努力实践。
        新时期的教师要有民主观念,要认识到学生是独立的具有自尊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去理解学生。教师不要总是扮演说教者、传道者的角色,不要总以为自己是真理和美德的化身,学生只有接受、服从的份。要懂得每个孩子都是有思想的个体,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要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儿童的情感世界,真正拥有一颗童心,喜学生所喜,忧学生之所忧,形成一种理解、默契、友爱的氛围。
    (三)沟通
        想真正读懂学生的内心,就要善于与学生沟通。沟通就是对话、交流。它既不同于压制,也不同于说服。沟通是平等的,不是居高临下,不是单向的要学生接受。它能使学生的思想得到释放,融通师生的思想,从而达到互通和谐。
        要达到与学生的沟通,首先教师不要把自己排除在学生集体之外,要勇于到学生中去,深入了解学生。课间活动中,我们是学生的伙伴,与学生共游戏、共制作、同玩耍,与学生打成一片;课堂上,我们不以权威自居,要与孩子们同思索、共创造,带领孩子们遨游知识的水晶宫,探索知识万花筒。我们不妨多走下高高的讲台,走到孩子身边,摸摸这个孩子的头,轻拍这个孩子的肩;或是俯身低语,或是高声喝彩;有时则坐到孩子的硬板凳上参与讨论……到学生中去,才能赢得学生的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其次,教师要善于倾听,不要只是让学生听我们的。教师不要总以真理的传播者和裁判自居,不能“目中无人”。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我们要耐心倾听:家里是否出了意外事情?课前是否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是否有病还是肚子饿了……只有倾听,才会使学生去掉心理包袱,把心里的话讲出来,才能达到师生间的理解、情通、思想的融通。
        总之,新型师生关系应把学生当作积极能动的主体,应充分相信学生(能学会、学好、学善),这正是宽容、理解、沟通的思想基础。只有宽容、理解、沟通,才能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有学生自由而多彩的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当一个孩子跨进学校的大门成为佻的学生时,他无限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都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来,你就是智慧、理智和道德的典范……”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从心底发出的对教师的这种神圣感和信任感。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要赢得学生的热爱与信任,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也是教师做好工作的基本保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