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银杏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第二小学 广东 梅州 514400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和发展,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当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能够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还能够更好的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提升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能力。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方法与策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应用方法;教学策略
前言: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启蒙阶段,英语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不仅仅受到了家长和教师的重视,同时也与学生之后英语的学习以及能力的养成有有大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率,还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由此能够看出,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合理选择学习的内容,明确合作学习目标
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应该依照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的安排和进度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提高小学阶段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在教学《My birthday》一单元知识内容时,为了能够更好的针对合作学习的目标进行明确,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同时,针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因此,教师应该先带领学生针对教材中的一些对话内容进行有效的阅读,并且将“When is your birthday?”“It’s in May.”等一些重点的句型寻找出来,然后,引导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开展相应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实际的指导和纠正,进而能够促使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二、为学生创造合作机会,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学习任务,然后通过合作的方式对其进行完成。英语本身就是一门语言学科,要求学生应该学会对于语言的使用,同时,还应该学会表达和倾听,只有这样能够更好的开展合作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Look at me!》一单元知识内容时,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造更多进行合作学习的机会。因此,在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掌握“What’s your name?I’m ……”、“How are you?I’m fine.Thank you.”等一些句型的简单使用方法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每四个学生为一组,并且保证每个学习小组的“能力”要均衡,做到以优带差,小组内运用这些句型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提升,还能够减轻教师的负担,真正的将小组合作学习作用发挥出来,进而能够提升整体的英语教学水平。
三、重视学生参与积极性,提升学生英语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为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参与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激情四射的对话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这样欲望的驱使之下,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就会变得更加具有灵动和生气,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
例如:在教学《Welcome back to school!》一单元知识内容之后,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在英语学科方面的能力,教师为应该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每天早上入学的情境,每个小组选出两名学生做礼仪标兵,每个小组轮流一天,站在班级的门口,每当有一名学生进入到班级之后都要打招呼“Good morning!Welcome back to school!”“Good morning!Nice to meet you again!”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更加乐于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有效提升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还能够促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升学生在英语方面的知识以及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进行深刻的掌握,通过科学、合理的运用将其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团结意识和合作精神,进而能够促进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燕霞.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实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高效性[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1):188-189.
[2]蔡建红.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J].教育现代化,2018,5(39):361-363.
[3]付野,袁秋红.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与优化[J].教师教育论坛,2018,31(06):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