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方位有效激发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兴趣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0期   作者:蔡晶
[导读] “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科学活动中的
        蔡晶
        无锡市梅村中心幼儿园   
        内容摘要:“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科学活动中的首要目标。作为教师,我们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孩子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下自由操作、探索、想象、创造,并加以积极引导,鼓励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从而开启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探索兴趣的多重门。
        关键词:激发  幼儿  探索  兴趣
        科学现象五彩缤纷、神奇而有趣,是教师教学的取材点,同时也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和探索求知的欲望。科学是探秘,探秘是一种别样的乐趣。如何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能积极投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有着浓厚的探索兴趣,去体验科学活动的探索乐趣是我们要追寻的目标。
一、在失败中培养幼儿的耐心,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
    失败是孩子们在探索活动中常遇见的事,但失败给孩子带来了挫败感,也让信心流失,从而对孩子耐心的培养有着一定的难度。有句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正说明耐心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科技小制作“竹筏”的活动中,让幼儿利用泡沫条、竹筷和毛条进行组合链接制作。幼儿在制作时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这样就导致了再次的失败,如果幼儿不能静下心来分析自己的问题,就不可能制作一个可以承受重物的竹筏。我决定通过比赛的形式,在幼儿品尝了失败的滋味后,激起幼儿的好胜和好奇之心,促使幼儿主动观察、分析和学习,并能利用自己的知识知道自己解决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科学的方法。幼儿的竞争意识、荣誉感都很强,一听说是比赛,一个个摩拳擦掌,信心十足。比赛在紧张地进行,各组都希望自己的方法能最快最好地制作一个可以承受重物的竹筏。但是显然,在制作的过程中有很多小组出现了问题,幼儿沉浸在失败的沮丧情绪之中,心中迫切的愿望是希望老师给自己更多的时间让自己尝试,并没有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和意识。因此,幼儿表现的都比较不耐烦,控制不了自己的手、眼和耳。我对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的操作方法进行了表扬,并鼓励那些失败的幼儿,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许多小组的幼儿都耐心地、一次次地摸索着正确的方法,最终制作了一个可以承受重物的竹筏。接着,他们开始测试自己制作的船伐能承受多重的压力……像这样经历挫折后的成功十分有利于增强孩子动手的耐心。耐心增加了,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我们的教育中让幼儿尝试“失败”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让幼儿有更多的耐心去完成,从而养成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二、创设有效提问的环境,激发幼儿的连续探索兴趣
        陶行知曾经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去学。激发兴趣在于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探索。只有在不断的提问和解答中获得知识的。
        在科技小制作“不倒翁”的活动中教师一步一步进行了制作的示范和指导。整个活动下来,幼儿的探索兴趣不佳,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从演出的开始到结束,只有一个演员,没有把舞台交给幼儿。所以,幼儿从有兴致制作,到无兴致探索其中的奥秘了。教师激发了幼儿的制作兴趣,但没有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因此,让幼儿从悬念、故事或演示等环节的激趣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会提有意义的问题和想研究探索自己兴趣的问题,让幼儿发现科学问题而且潜含着探究方向与因素的激趣。所以,我将教师讲述和示范的环节,改为由个别幼儿的大胆尝试示范。

让幼儿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例如:不倒翁怎么才能站立不动?怎样摆放才能让它左右摇摆均匀,实现不倒的现象?给幼儿充分的提问空间和时间。古人云:“学贵多疑。”不疑不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多疑好问,通过思考解决了问题就获得了知识,就增长了学问。而且我们老师还要教给幼儿方法,使幼儿“会问”。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幼儿学会是前题,而让幼儿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幼儿想问、敢问、好问,更应该让他们会问。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需要在老师的一定引导下去发现问题,我们老师就要理清探索的思路的方向。“不倒翁”中的不倒秘密是要探索放什么东西是黄豆合适,还是红豆、还是米粒?其次是东西摆放得位置,是上下左右还是海洋球的中间呢?再次是要固定,还是让其翻滚呢?从而来引导幼儿有效的提问。
        幼儿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的更透,印象更深。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幼儿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给幼儿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充足的空间,这样有效性的提问才能延续,从而帮助幼儿进一步有目的、有序的去探索。
三、活动中积极的“情绪”,激发幼儿更强的探索兴趣
        幼儿的探索兴趣是无穷无尽的,幼儿的探索行为,受其情绪、情感、性格、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影响,其中,情绪对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发展影响重大,适时指导幼儿的行为,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助于幼儿的积极探索。在制作活动中幼儿常常会因为不同的难易程度,情绪受到高低的起伏。所以探索中的氛围应该是热烈的,老师的情绪很重要,因为你的言语和行为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情绪,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有一种挑战的任务,对活动的开展具有很深的影响。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一些,链接、拼剪、搭配的技能还不够熟练,而大班的幼儿相对这些技能比较熟练,完成的速度比较快,中班往往会受到情绪的波动,急于完成草草了事或半途而废。在探索中,想要幼儿的能力得到发展,思维得到锻炼,就要给他们自由探索的空间,不要急于介入,不要急于给出标准答案。当幼儿进行活动时,先不急于介入,而是做个旁观者,观察幼儿的表现,同时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激发幼儿的有效提问,并尝试自我分析,的出结论,有了成功的经验,幼儿的情绪又会回到最高点。有效的激发幼儿的情绪,能成为探究活动中的“添加剂”。
        在科技小制作“竹筏”活动中 ,幼儿对于棒与线的链接有一定的困难,很多幼儿都无法相间的完美,能力弱的幼儿,连一个掉一个,无法完成。当幼儿的活动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我再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和幼儿共同游戏,并通过“咱们来试一试这样连接行不行?”等语言,鼓励幼儿再次进行探索和尝试。孩子们又重新投入到探索活动当中。教师及时地介入、富有支持性的鼓励和引导,可以有效地使幼儿的探索欲望得到延续,同时也让探究的热情度提高了。于此同时我也鼓励幼儿进行不同的探索方法,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和兴趣,对幼儿的回答与教师的预想结果不同时,要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给予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使每一个幼儿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尤其是对那些表面上看似失败了的幼儿,教师要给予支持、鼓励,培养他们乐于探究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态度和品质,帮助他们找回积极探索的行为,激发再次尝试探索的热情,使每个幼儿的探索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兴趣是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兴趣使幼儿敢于冒险,并使活动得以维持。幼儿没有兴趣,就缺乏真正的动机,而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求知欲望的生长点。我们要培养幼儿不怕说错、做错,没有顾忌地展开思维活动,让幼儿的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的状态。同时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积极引导幼儿自由、大胆地进行观察、操作、尝试、实验,自由自主地探索。让孩子们从小就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对世界有一定的探索兴趣和欲望,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2002年9月第2版
2、《陶行知全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
3、《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