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职语文教学渗透感恩教育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0期   作者:窦丽蓝
[导读] 德育教育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而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窦丽蓝
        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21000
        摘要:德育教育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而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切入点,是引导学生形成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物质生活的渴求,对传统文化的忽视,感恩意识的淡漠已经影响到了年轻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而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恶性事件,给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的老师们敲响了警钟,它让我们幡然醒悟,意识到了德育教育、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渗透;感恩教育
        感恩是从内心深处自发涌现出的对他人的感激之情,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之一。语文学科所蕴含的人文性,对于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健全人格的培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道德素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中职阶段的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策略,希望能够为中职语文感恩教育提供一点建议。
        一、中职学生感恩心理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中职教育作为一类比较特殊的教育形式,据调查,学生大多数都是要么为了逃避高考,要么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或者是初中时期学业成绩较差、经历过中考落榜的打击等等,这样的话,就使得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成为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感恩意识缺失更是常态。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体会到父母劳动的艰辛,花钱无节制;一切向钱看,功利主义思想严重;情感交流缺失,人际关系冷漠;甚至在校园里、社会上动不动就因为琐事与人吵架、斗殴,严重影响到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其次,应试教育的弊端,使得有升学压力的学校更多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思想道德的提升。中职教育不仅要承担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学生开展实践能力的培养,双重教育压力下对德育教育、感恩教育等也缺乏足够的重视。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得出,中职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感恩教育的意义重大,而语文教学由于其本身所蕴含的人文性特点,更应该承担起学生感恩教育的重任。《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教师要执着于教书育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坚持语文课程内容与育人目标相融合的改革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立足教材,引导学生知恩
        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挖掘,提取教材中蕴含感恩教育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渗透感恩教育。中职语文教材《语文应用基础》中,老舍的《我的母亲》、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范春歌的《关于父亲的故事》、李敖翻译的爱尔兰民谣《墓中人语》、美国作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等多篇课文文质兼美,蕴含着强烈的感恩思想。
        应该强调的是,感恩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注重引导,杜绝“说教”和“强加”。做到“润物细无声”。

以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为例,作者在文章中写了自己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感知老舍笔下的母亲形象的基础上,去感悟“你的母亲与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由此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对母爱的记忆和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再通过对文章的讲解,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所营造出的母爱氛围中,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感恩,如何感恩,但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能够对母爱、对感恩情怀有更深刻的体会。
        (二)创设情境,激发感恩情感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感官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而情境教学法就是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无数的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加深学生对事物的理解。
        (三)结合实践,报恩施恩回馈社会
        陶行知先生有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当知行合一。课堂上的感恩教育只是理念上的培养与灌输,而感恩素质的提高还要将课堂上的理念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自发的认识到感恩的内涵,逐渐建立起对他人、对社会的感激之情。有效的教学实践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学生感恩心理的形成,还能让感恩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最终形成一种稳定的优秀品质。
        有调查表明:每天写下值得感恩的事的那些人,更愿意帮助别人、达成目标,果断、乐观,有力量、热情,感到被关爱。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每天记下至少一件值得感恩的事;同时,每天做一件表达自己感恩之心的小事情,比如打个电话给父母表达自己的关怀、回到家里主动做家务、接受了别人的帮助记得说“谢谢”、尊重老师的劳动认真听课。长期坚持,我们就会发现,懂得感恩、学会报恩不仅让我们拥有了比别人更多的机会,也拉进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让生活变得温暖起来。
        关于施恩,教师可以构建一个活动主题,围绕这个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比如做一天青年志愿者,通过实践活动的组织,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感恩生活,奉献社会。相比于课堂教学,亲身实践更能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感恩品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学生中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中职语文要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充分发挥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感恩元素,在教学中不断渗透感恩理念,结合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感恩情怀,培养学生形成感恩品质,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明春.将感恩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探讨[J].成才之路,2016(6):16.
        [2]孙立颖.中职语文教学实施感恩教育的探讨[J].职业,2015(2):125-126.
        [3]高涵生.中职校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渗透之我见 [J].现代职业教育,2019(07):192-1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