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与学生语文素养关系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0期   作者:陈瑞华
[导读] 对于校本课程的不断研究使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引导过程,

        陈瑞华
        江西省瑞金市第三中学,江西  瑞金   342500

        摘要:对于校本课程的不断研究使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引导过程,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身的需求,实实在在的进行语言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的重新确立,使语文素养对于自身的影响真正的发挥出来。而教师也要积极承担校本意识上的引导责任,让校本课程真正的成为学生落实语文知识的有效平台,使校本引导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多的作用。本文就校本课程与学生语文素养关系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校本课程;语文素养;关系研究
校本课程具有时代引导性。随着教材不断的更迭,校本课程自身所展现出来的教学目标也在积极地发生变化,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真正的将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高,且自身能够接受社会以及地方性综合的特色引导,使他们的教学能够和生活不断地联系在一起。既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刻理解,也让他们对于实际生活中教材知识的运用不断的促进和创新。
        一、关于语文素养和校本课程的概要分析
(一)语文素养的基本含义
新高考背景下,素质教育成为课程教育的重点,学科素养发挥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语文素养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首先,语文学科是一门与语言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语言是人们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学习语文学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等;其次,语文学科是国家文化的载体,语文学科不仅发挥着传递知识的重要作用,还发挥着传承文化传统的关键作用,有效的语文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每个阶段对学生的素养要求有明显的差异,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单一能力的培养,例如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新高考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的语文学科不仅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字能力,还需要强调对语文内在价值的学习,更注重汉语文化的教学及更高层次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校本课程特征分析
1.以培养自身素养为前提
我们进行语文校本研修的工作,要积极对于校本课程进行良好的分析,语文校本课程是真正从学生自身素质教育的培养方向出发的。我们要尊重校本课程的培养思路。在大的方向引导下才能对于学校具体的情况进行良好的分析,让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真正的把握自身成长的优势。积极发挥校本课程本身的科学教育性,学生虽然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培养自身更加成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但是在一个整体教学质量更高的课堂内学习,我们重视的是学生如何将校本课程的知识点真正的与自身的心理特征相适应。
2.灵活多元
校本课程是非常灵活的。虽然语文教学的依据更多的要遵从校本课程的引导方向,但是为了学生更好的专业深刻理解,我们要从实践能力的出发点上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再引导他们全面发展自身,灵活运用教材的引导知识。不能使学生感受到束缚和过分的知识压力。


        二、校本课程与学生语文素养关系
(一)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校本课程的构建可以大大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如果教师单单从教材出发去进行知识的传输,势必会让学生对于语文的理解过早的失去兴趣的促进。许多学生在拿到语文教材之后,他们对于后面的内容都会提前阅览。而如果教师完全依赖课本教材的话,他们并无法使知识的延伸得到更有效地拓展。
比如,我们开发了硬笔书法课程。课堂训练,分为“我来描红”“我来临摹”“我来欣赏”“我来背临”四个部分,老师和学生追随书法家的足迹,一起了解书法历史,一起欣赏书法家名作,一起沉醉于汉字优美的点、横、撇、捺中。课程实施以来,学生从厌恶写字到喜爱写字,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字由模糊潦草到工工整整,由工工整整到漂亮美观了。
(二)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
自身设置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基于学生的不同差异化表现,展现出了他们自身的过多需求,这是非常正常的一种现象。所以,教师要积极在校本课程的研究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多参与性的支持,使他们自身的需求,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满足,让他们的参与度大大的提高,让课堂的教学质量因为他们的参与所构建的氛围更加活跃,所进行的沟通和交流更加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应从语文学科的特性出发,语文学科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使语文知识与生活产生共鸣,拉近语文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语文知识中获得归属感。
比如,我们也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本课程精选了先秦诸子百家、《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国学经典的内容,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精华浓缩到了课程当中,这些国学经典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本课程的实施,将诵读经典与语文学科学习、课堂改革的深化、学生文史素养的提升、学生涵养的提升都紧密结合在一起。课程实施以来,学生深深爱上了这些国学经典,就像春雨般滋润了学生的心灵。当学生手捧《国学经典诵读》时,阅读就这样潜移默化地来到学生的身边,融进学生的生命里。
(三)改进教学模式的运用
校本课程的出发点对于教师的教学模式改进是具有很好的引导方法的,虽然我们一直坚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地位,但是如果使他们的主体作用得到良好的展现,便需要校本课程的始终坚持和不断的经验总结。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并利用他们的好奇心,需要校本课程自身对更多的教学模式去不断利用。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感受到校本课程自身的新鲜感。让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过程能够更加活跃的付出更多的思考,对于更多新鲜内容的认识,也能够得到丰富的满足,使他们愿意去不停留地进行知识的获取。
        三、结语
综上所述,校本课程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校在保障基础教育前提下,针对本校特点、地方特色、学生发展趋势等不同特点,组织教师根据具体特点自行编写教材,形成以学校特色课程、地方特有课程、学生兴趣课程为主的三级课程体系,合理有效地进行教学,不仅补充了学生课堂之所学,而且弘扬了地方传统文化,也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程明.语文教学应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J].中学教师培训,2019(21).
[2]刘涛涛.浅谈语文教学中校本课程探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9(18).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技“十三五”重点规划课题《校本教材与学生素养关系的研究》课题编号:18PTYB1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