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走向自组织的教学实践——以高中语文智慧课堂为例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0期   作者:谢秀淋
[导读] 自组织理论强调通过系统因素的相互作用达到系统的新平衡。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
        谢秀淋
        福建省闽侯县第一中学 350109
        摘要:自组织理论强调通过系统因素的相互作用达到系统的新平衡。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中语文智慧课堂强调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据此设计课堂导学,为知识灌输奠定基础。在教学中通过不同小组之间的竞争关系,让学生主动思考课堂内容,最终形成新的课堂平衡,达到学生吸收知识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自组织;高中语文;智慧课堂
        一、自组织简析
        自组织概念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提出,其与他组织相对应,是指依靠系统内部因素之间的平衡关系来维持整个系统平衡的组织。自组织过程是指通过系统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能是顺应、同化等),使系统内部因素发生变化,从原本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状态过渡到稳定的、有序的新秩序的过程。
        二、自组织与语文教学实践
        语文教学实践系统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老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开始前老师和学生是两个独立的、具有自我内在平衡的因素。课堂上,在新的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知识点作为一种外在因素,会影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内在平衡关系。通过知识点这一角力因素的影响,使学生的内在平衡发生,最终达到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老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则是基于老师的引导不断掌握知识点,最终达到内在的、新的系统平衡。
        三、高中语文智慧课堂自组织教学实践
(一)高中语文智慧课堂内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理念的全面深化,高中语文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也在发生变化。其作用不仅在于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量、拓展学生知识面,更在于通过语文课堂实现教育育人、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基于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要引入以人为本和不断尝试的教学思想,从而实现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灵活地“教”和学生高效、科学地“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达到对知识内容灵活应用的教学目标。
(二)高中语文智慧课堂自组织教学实践路径
1 尊重差异,设置导学
教师和学生是语文课堂上重要的两个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再加上高中阶段学生语文学习是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习为基础,学生之间不仅具有明显的语文基础差异,而且通过外界渠道获取的信息也存在一定的时效和内容差异,这些差异性共同造就了各个学生和老师因素的不同,因此为了实现语文智慧课堂的自组织教学效果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优生和差生兼顾。
为了更好地实现智慧课堂上“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提高课堂学生学习效率,要注重设置兼顾个体差异的导学案。以《鸿门宴》为例,部分学生可能在上课之间对项羽、刘邦等历史人物故事已经有一定了解,而其他学生则可能一无所知。基于此在导学案中可以播放“鸿门宴”相关影视资料,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并设置“刘邦和项羽在历史发展中为何会有截然不同的结局?”作为发散性问题,鼓励对历史故事具有一定了解的学生对所学习内容进行升华。
2 鼓励竞争,重塑系统
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向学生传递信息,并期望学生能够以自己希望的方式接收和消化信息内容,与学生之间建立信息链接,最终形成系统平衡。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变量,为了实现平衡状态重塑,老师要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竞争”。
在智慧语文课堂上,通过老师的引导性提问,鼓励学生自己对阅读材料进行思考,并自主提出问题。在学生提问——解决的过程中,新的平衡状态就产生了。为了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老师可以实现小组教学的方式,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鼓励不同小组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发散,以自己的渠道搜集信息、讨论信息并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通过小组竞争打破班级原有的平衡,促使自组织新平衡的产生。
3 达成共识,形成平衡
在智慧语文课堂中,学生之间的竞争通常会以学生形成对知识点统一的认知未结束。在这个过程中,竞争促使原有学生内在平衡结构的改变,学生不断地汲取老师和其他学生传递的知识,并且内在自我消化转换为新的知识,形成自我的新的平衡。最终每一个学生自我新平衡的产生,从而促使整个智慧语文课堂自组织系统的平衡。
以《诗经·采薇》为例,在学习该文的语文课堂中,不同小组对“采薇采薇,薇亦柔止”中“柔”的理解可能不同,通过不同小组针对“柔”的解释的讨论,最终所有学生会形成针对该词的已知认知,形成新的平衡,达到教学实践应有的知识灌输作用。
        四、小结
智慧语文教学时符合当下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理念的语文教学方式。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中语文智慧课堂教学实践,既尊重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提倡基于个体差异的课堂活动创设,又强调在课堂中要鼓励学生自发对课堂内容进行思考,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通过学生之间激烈讨论最终形成对知识点的共同认知,达到掌握知识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秋梅,冯乐军.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案例——以《声声慢》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0(18):113-114+107.
[2]王元启.智慧课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0(03):114-1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