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0期   作者:肖逸琳
[导读] 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肖逸琳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老麦乡老麦中学,云南  保山  678207   
        摘要: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通过分析民俗文化的教学现状、教材中民俗文化的内容分类和校园民俗文化建设途径,能有效的将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弘扬相结合,积极开发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资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民俗文化;开发利用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分析研究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的教学现状、教材中民俗文化的内容分类及开发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的途径,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学现状分析
(一)民俗教育理念缺失
大多数老师也许都认真研读过新课标,在一定程度上都接受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使用培训,但对传统文化的教学要求理解不多。即便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很重要,也只是关注汉语言文字文化,以诗词歌赋为主的传统文学文化,以国画、书法为主的传统艺术文化等精英文化,而对富有生活气息的下层民间民俗文化,却往往视而不见。教师对民俗文化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加上民俗文化在教学中既不是重点,也不是考点,因此主观上认为没有教学的必要,导致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被师生冷落,在语文教学中“无枝可栖”。
(二)缺乏有效的民俗文化教学策略
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资源纷繁复杂,涉及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目前对民俗文化的教学大多仅停留在课堂上的简单讲授,简单的言语描述或图片呈现,教学手段单一。部分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高,民俗文化知识薄弱,对民俗文化元素的内涵缺乏溯源式的探究。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
(一)加强民俗文化的教学意识
语文老师要充分认识民俗文化在传承文化传统,塑造民族精神,增强各族人民社会凝聚力的重要作用,要转变观念,改变歧视民俗文化的看法,重视民俗文化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有效的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如教材中的民俗故事、民俗歌谣、民俗行为、民俗服饰,民俗口语等,在结合文本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为学生提供作文素材积累,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启发学生学习民俗中正义的精神,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语文老师要通过自我学习或参加教育培训的渠道,丰富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认识各民族的文化形态,具备甄别和审美的能力,才能在课堂上以深厚的文化积淀引领学生,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视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二)立足文本开发教材中的民俗资源
1.借助民俗元素解读文本
对民俗文化比较显性的文本,要关注民俗对语言特色的彰显作用,以民俗元素为线索,挖掘民俗文化资源,深化文本内涵的理解。

如《安塞腰鼓》通过描写陕北独特的民俗舞蹈安塞腰鼓的特点,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放、乐观开朗的性格。教学中应通过朗读感悟,对关键词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品味,对语言表达形式的体会,把民俗文化的内容渗透于文本解读中,才能的让学生深切感受体现陕北民魂的安塞腰鼓的魅力。
2.围绕主题挖掘文本中的民俗文化内容
每篇文章都会留下时代的背景,社会的风貌,作者的情感,挖掘文本中渗透的民俗文化的内容,会更深刻理解文本主题。如《昆明的雨》表达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想念,那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可以通过两个核心问题渗透民俗内容的讲解:题为“昆明的雨”,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除了描写昆明的雨,还描写哪些人、事、物?让学生找出描写仙人掌、各种菌、杨梅、缅桂花、苗族女孩等相关语句,渗透讲解其中的辟邪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等内容,理解作者通过展现云南的风土人情来表达自己对昆明的喜爱和想念。
3.以民俗文化为点缀激发学习兴趣
对课文隐性存在的民俗文化,简略介绍点缀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诗歌、散文和小说中涉及的民间传说、娱乐、饮食、节气、戏曲等民俗,根据文本内容适时点拨,不用过度讲解。同时,还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来进行民俗文化教育。
(三)课内外衔接开发民俗文化校本资源
1.开展民俗专题的综合性学习
单篇课文学习由点到线讲解民俗文化知识之后,结合综合性学习单元,走出课外,与乡土资源相衔接,开展有关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在节庆来临之际,借助传统节日活动开设关于民俗节日文化的专题教学。例如我国的六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可以采取以服饰礼仪、道德风尚、节日习俗、庆典方式为主题,讲述古今变化,感受地区民族的独特魅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帮助学生在了解中华之礼仪之上,意识自我并达到规范自我言行的目的。
2.开设民俗文化特色选修课
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可开设专门的民俗校本课程、选修课程等等。目的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识为主线,期间可穿插一系列语文教学、历史教学、地理教学等等,加深学生对民俗知识的内涵理解的同时还可以扩宽学生的视野。
3.定期举办民俗角校园活动
将语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开展定期的民俗文化角,促进校园民俗文化活动建设。可以设置一些关于民俗文化知识题库来竞答、猜谜底或者对对联等多种方式来进行竞赛,还可以进行民俗文化展览。让学生成为既是举办者也是观赏者和评论者,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民俗文化的知识,在竞赛、鉴赏、学习中了解民俗文化,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体验乐趣性的同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三、结语
总之,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改变传统观念,立足于语文课堂,充分挖掘民俗文化的教育意义,以一分为二、分清主次的原则,开发和利用好民俗文化资源,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对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代清.民俗文化解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部编版教材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9.06.
[2]高文艳,张璇.试论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20.(3):111-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