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诚
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潇浦镇允山中心小学,湖南 永州 425401
摘要:一年级新生刚入学,对校园整体环境比较陌生,一时难以适应小学课堂教学规范;再加上低年级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等年龄特点,导致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出现搞小动作、不注意听讲、交头接耳等问题。针对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指导中,教师应根据一年级新生实际情况,制定课堂行为养成教育策略,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也能够加强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构建,奠定其终身发展基础。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自主意识;设计阅读
由于小学生年龄的限制,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尚有不足,他们多以形象思维去进行问题的思考,但是小学数学的知识多体现为抽象性和较为严密的逻辑性。所以伴随着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需要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方式融入传统的教学当中。
一、明确课前准备,激发学生自主意识
在小学一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学习数学是有较大的困难的,这是是由于数学对逻辑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要采取一些科学良好的课前准备,以此来引导这个阶段的学生,可以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课前准备是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但是,一年级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对于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比较陌生,不了解预习的重要性,也不知道如何预习;此外还有一些孩子在过去的成长中,处于众星捧月的状态,学习过程都是在家长面面俱到的安排下进行的,缺乏自理能力,更没有形成自主意识,无法完成课前准备工作。针对此,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始前,教师应明确课前准备的要求,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要求学生每天根据数学课要求自己准备学习用品、整理书包、数学课本、相关文具等;设计相对简单的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完成,让学生在自我准备中逐渐转变思想,为课堂行为规范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做好铺垫。
二、规范课堂纪律,要求学生认真听讲
课堂纪律是学习氛围构建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课堂纪律,不仅能够让学生保持对新知识的注意力,提高听讲效果,更能够渗透规则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结合一年级新生的行为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规范课堂纪律。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申明纪律,对课堂上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直接阐明,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并通过令行禁止的方式,强化规则,提高学生自我规范意识;树立榜样,以一些表现好的学生为纪律标兵,让学生在对比、反思中规范自我行为;采取激励方法,肯定学生认真听讲、配合教师的行为,让学生在认可中提升自我。
三、设计阅读任务,吸引学生课堂关注
阅读是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阅读活动,吸引其对新知识的关注,并通过阅读交流,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进而让学生产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以保持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度。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生活中的数”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为学生安排阅读的任务;充满童趣的画面中有各种小动物,其中小兔子大喊“开学了”,小熊老师则问:“你能数出有几只小兔子吗?”这些画面与一年级学生的现状十分贴合,学生在阅读教材中能够进行换位思考,并自觉回答小熊老师提出的问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学主题,理解“生活中的数”。
四、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个体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一年级小学生思维发展尚不完善,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经常出现人云亦云、茫然无措、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针对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特点,为学生设计比较浅显的思考任务,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并提供自主表达的机会。例如在“比较”一课的课堂设计中,教师结合教材例题,要求学生想一想哪一种瓶子装的饮料比较多,并根据教材中的提示,想一想都有哪些办法进行比较。在学生独立思考中,教师应给予其充足的时间,同时也应注意观察,避免学生溜号,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探索问题的答案,进而塑造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
五、规范学生发言,指导课堂互动交流
课堂互动、交流、发言是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对于一年级小学生而言,如果不对学生的发言加以规范,很容易陷入散漫、无序的状态,导致课堂在闹哄哄的氛围呈现低效、无效的状态。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发言过程提出要求,例如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确保他人把话说完的情况下,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确定发言规范,要求举手作答;在自由讨论中,应避免大声喧哗等,这样学生才能在有序的氛围中互动交流,确保数学课堂实效。
六、优化作业安排,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认真做作业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内容。课后作业不仅是学生课后巩固知识的需要,也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的行为规范与习惯培养延伸到课下,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安排生动有趣、贴近生活且富有层次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做作业的动力。比如,教师通过课后作业发现,一些学生对于作业的完成要求有偏差,在这时就是不可以一味地斥责学生,可以通过一些比较合理的方式正确的引导学生,可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并教导学生找到自身错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就会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努力,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同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要求家长配合监督孩子做作业,同时也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尽量鼓励孩子独立完成,避免对家长产生过度依赖;在课堂上教师应通过检查作业对学生做出反馈,以引导学生自觉规范自我、发展习惯。
七、结束语
总之,课堂是树立学生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场所。对于一年级小学生而言,教师应注重启蒙与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在入学伊始能够接受良好的行为规范引导,并逐渐将行为转化为习惯,在一点一滴的渗透与教育中塑造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姚铁龙. 基于学生的理解水平制定课程目标 [J].数学教育学报,2018(04):33-35.
[3] 巩子坤 .小学数学低年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 封面人物,2018(06):39-41.
[4]陶敬刚 . 互动教学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生动起来[J]. 文理导航(下旬),2020(06):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