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灵
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城厢小学,江西 萍乡 337100
摘要:图形与几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学生以后学习所有理科科目的基础,还是数学学习中相当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师在讲解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而且要考虑到学生对教学策略的心理接受能力。既要注重授课形式,也要注意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本文主要阐述如何提升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图形与几何;概念教学;沟通互动;多媒体辅助
一、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与图形”中的“图形与几何”模块是培养学生空间构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章节。学生可通过研究现实中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及不同角度的变换,达到锻炼思维推理能力和几何直觉意识的目的。小学生的惯性思维还没有建立,需要从形象思维模式向抽象思维模式转变。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难建立,教师就要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几何物体为原型,引导学生的认识从半具象符号逐渐过渡为抽象的数学符号。而且,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决定了其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动手操作来辅助构想。因此,本文针对“图形与几何”领域活动的实施策略进行探究。
二、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效率的提升策略探讨
(一)教学设计要重视几何概念的趣味性
从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有些教师对几何概念的教学设计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在几何概念教学中都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点的考察,缺乏趣味性,且会留大量数学作业,搞题海战术。而大量枯燥的数学题会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单一、僵硬,不能灵活思考其他问题。这样一来,几何概念的传授不但没有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反而磨灭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因而,教师需要关注小学生对几何概念的接受程度,在课堂上融入数学方法、技能的实际应用,通过更加趣味化的教学方式巩固学生对几何概念的理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多组织一些互动,让学生分享、交流经验,使几何知识变得自然、有趣。并且,在讲解几何概念的过程中要注重内容、形式的丰富多样,在帮助学生巩固课本知识的同时,广泛引入课外知识。在课后,教师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上发布趣味性的几何概念谜题,增加与学生的课下互动。总之,教师在进行几何概念教学设计时应注意用以上多种多样的方式去丰富几何概念教学时的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和一个正方体模型,让学生从视觉和触觉等方面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向学生提问:你认为这三者应如何用语言分别表达?在听到这个问题后,学生会通过自己的思考概括长方体、正方体的一系列相关概念,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地解决此问题。这样,枯燥、乏味的几何概念就变得生动起来。学生以后在生活中接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也会特别留心、注意,有意或无意地培养自己的数学能力。
(二)构建“问答结合、沟通合作”亲身体验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学习模式——教师负责讲授,学生一味听课做笔记,缺少相互之间的沟通。学生丧失了自主思考的能力,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需构建“问答结合、沟通合作”的亲身体验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了解学生的吸收能力,并使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把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探索,通过在实践活动中的亲身经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构建“问答结合、沟通合作”亲身体验的教学模式时教师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提问要具有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可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地分析、思考,多次提问可使学生懂得解题的规律和技巧;二是问题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样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答疑能力,达到启发、引导的作用,使学生建起对相应知识点的思考模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可直接插入难点问题,限制学生的思路,问题设计需要更符合学生答题思维,以此来构建问答结合、充分交流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例如,在讲授“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关系”时,教师可设计一个“围护栏”的课堂游戏,让学生探究当长方形周长一定时,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教师可用“将18根1米长的木棍围成长方形的护栏,有哪些设计方案?”的题目引导学生与同桌合作,用手中的小木条试着摆一摆,列出所有设计方案,并记录长方形的长、宽和周长,再抽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可提问:除了用小木棒摆放以外,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探索设计方案?待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可再次提问:观察自己的各个图形方案,看他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哪个图形的面积较大?怎么比较的?最后,教师可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问:同学们,如果增加至36根木棒,怎样围出来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最大?通过一系列巧妙的问题设计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问答,使学生在问答中积极融入进问题情景,从而提高课堂参与度与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增强图形教学的直观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丰富教学内容上,以往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利用课本上的插图来辅助教学。插图虽然各种各样,内容也比较丰富,但是插图是静态的,只能是反映事物变化和活动的一瞬间的状况。而在多媒体的帮助下,静态的插图变成了动画,动态展示着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色彩鲜艳,而且化静为动,用具体活动方式把原有的抽象的插图变得活灵活现。例如,在教授“认识圆形”内容的时候,在以往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展示圆的画法。绘制的时候,老师的身体会遮挡住部分学生的视线,形成盲区。而借助多媒体进行画圆的教学,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了。使用多媒体可以将绘制圆形的步骤和方法展示到大屏幕上,学生能够清晰直观的观察到,之后,教师再在黑板上进一步明确画圆的步骤,直到学生可以单独绘制为止。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给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且还让他们理解的很透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设计“图形与几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情分析,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等各方面因素。为了提高活动效率,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富有想象力与启发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探索数学学习的规律。构建思维意境,能帮助学生构建由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燕妮.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基本活动经验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6.
[2]钟晓宇.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学生有效活动的研究[J].教育观察,2019,8(18):43,59.
[3]周春凤.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2020(12):5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