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枭
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溪洛渡高级中学,云南 昭通 657300
摘要:阶梯式教学是新课改后才被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模式,因其自身的优势和特征,应用于高中物理课堂后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但是如何合理应用阶梯式教学模式,则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能否合理应用该教学模式,将会影响到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教学效果。下面针对阶梯式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高中物理;阶梯式教学;应用策略
从当前高中物理教学情况来看,其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基于此,本文针对高中物理阶梯式教学模式进行探讨,首先阐述阶梯式教学相关内容,然后对阶梯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期为其他教师运用该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阶梯式教学概述
阶梯式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和课堂的作用,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学习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的重难点,构建认识阶梯,将学生以往所学的知识与学习能力建立联系,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所学内容,提升学习效率。高中物理包含很多知识,存在众多重难点内容,学生学习此部分内容时常常感觉较为困难。此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认知上的发展与所具有的特点,紧紧抓住难点问题,并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以便有效解决问题。物理本身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对观察力与思维力上的要求也很高,将阶梯式教学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中,能够满足现阶段师生的教学需求。
二、阶梯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降低阶梯坡度
降低阶梯难度主要是让问题的处理变得简单。要想实现难度降低,应当先降低设问难度,也就是让问题难度坡度变得相对较缓。例如,探讨磁场强度十分均匀的情况下的平行导轨上双杆滑动问题,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通常是:认为两根导体棒围成的闭合回路由于产生相对运动而产生非常大的感应电流,这将会出现安培力,在该作用力的影响下,两根导体棒发生运动,其中一根呈现出加速运动,另一根呈现出减速运动。解答该问题时,动量守恒是最关键的内容。教师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接受,可以设置如下问题:1.两根导体棒是否拥有稳定状态;2.在稳定状态下,整个回路是否存在感应电流;3.当导体棒处于最终形态时,能量具体的表现形式是什么;4.稳定状态和初始状态相比,能量是否减少,如果减少,是以什么形式存在;5.如何区别“力”为系统外力还是内力。对具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学生而言,这些问题都是非常简单的,借助设置的层层问题,便于学生理解难点问题,促使学生更加扎实掌握和理解重难点。所以,教师在问题设置上应当降低难度,让问题阶梯显得更加平缓,如此便能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二)搭建平行阶梯
搭建平行阶梯时,主要是将特殊问题与常规问题建立联系,通过分析和解答常规问题回归到难点问题,以便实现对难点问题的解决。例如,水平方向存在匀强电场,在该电场中,场强为E,方向为右。此时将绝缘且光滑半径为R的圆形轨道放置于竖直方向,此时在轨道最低处存在一个小球,该小球质量为m,电量为q(小球半径忽略不计),求应当给予小球多大初速度才能让其在圆形轨道上做圆周运动。通过分析了解,当小球在轨道上运动时,如果增加电场属于特殊情形,若是不存在电场则是常规情形。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一般情形都很熟悉,也能计算得到相应的结果,但增加电场以后便可对其类比。重力和电场力一直是恒定不变的,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相当于让小球处于一个新的场力中。在该作用力的影响下,加速度方向是电场力与重力产生合力的方向,通过计算能得到正确的结果。通过搭建平行阶梯,学生通过比较便能清楚理解,之后就能利用动能定理解答特殊情况下的问题。
(三)分段搭建阶梯
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各种难点内容,不但通过新知识体现出来,还在原有认知结构中存在脱节现象,也存在过于集中的新概念,此时教师便需要搭建阶梯对难点内容分散处理,从而引导学生逐个解决。
例如,将木块放在水平传送带上,以2m/s的速度运动,运动结束后,在传送带上留下长度为4m的痕迹,之后再将传送带以1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直到传送带彻底停止,此时求木快一共在传送带上留下的痕迹(g取10m/s2)。此问题考查的主要是学生对相对运动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采取分段搭建阶梯的方式讲解该问题。首先,分析木块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前的情况。木块之所以会在传送带上留下痕迹,主要是因为它的速度比传送带更快,也就是?x=v传t-0+v2t=4t=4s,如此便能得出μ=0.05,因此,摩擦力给木块提供的加速度为a粉=μg=0.5m/s2。其次,当传送带做减速运动时,木块随之发生减速,但因为两者的加速度存在很大不同,这导致木块与传送带也会出现相对运动。很多学生对该运动大小的处理并不明确,此时教师要提醒学生,痕迹不变和变长是在何种情况才能发生的,这也说明两者间存在的关系。通过计算,传送带和木块所产生的滑动距离为?x1=2m。最后,对?x和?x1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x是木块的运动方向,相对传送带后移,而?x1是木块相对前移的距离,由于?x1<?x,可知当两者速度与加速度为0时,木块在传送带上留下的痕迹长度依然为4m。通过上述内容能够了解到,阶梯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利用该方法进行教学,便于学生掌握与理解物理知识,在遇到相关问题时也能够灵活解答,从而提升学生的高中物理问题解答能力。
三、结语
高中物理教学中难免遇到各种难题,如果一直采用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和理解上会遇到困难。应用阶梯式教学模式能解决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降低教学难度。本文在讨论阶梯式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应用上,主要从降低阶梯坡度、搭建平行阶梯以及分段搭建阶梯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充分凸显阶梯式教学助力学生物理学习的作用,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景璞.初、高中物理知识阶梯的成因及对策[J].考试:教研版,2020(08):96.
[2]蒲彪.浅析微课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策略[J].教师,2019(15):60.
[3]赖贤明.阶梯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