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林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上营中学,云南 保山 679109
摘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是教学成功的标志。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也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兴趣成为他们的“教师”,因为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他们的学习潜能,让学生主动开展学习。本文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习兴趣;教学策略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初中化学的课堂适合有效的互动教学模式,通过在试验和互动中学习,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创设有效的互动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将来更深入地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一、关于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教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育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积累,这一点在化学教育方面也是如此。传统的课堂教育强调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强调对程式性模型的解释和对问题结果的计算。然而这样的教育适应了应试教育的需求,并且有助于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但同时也忽略了对规律的探究,忽略了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其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学会了解题,却不理解所解题目在现实中的意义,不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而且,枯燥的课本知识学习常常会使学生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制的心理。初中化学具有基础性,是为高中化学学习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如果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形成了厌倦的情绪,对高中化学的学习也是极为不利的。要在学习中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关键在于构建良好的化学课堂互动教学模式。这同样也是不断探索高效的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改要求的重要手段。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
(一)确定开展教学的思路
趣味性教学指教师通过趣味性元素指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其实,所谓趣味性,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比如情景教学、项目教学、游戏教学、生活教学等等,鉴于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枯燥,加上化学难度较大,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普遍较低,教师只有深入理解并利用趣味性教学的内涵,才能以更有趣的教学引导、更实用的化学知识、更和谐的教学互动、更轻松的教学氛围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那么,基于初中化学课程特点,什么样的教学元素才深度体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呢?我们都知道,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从简单的洗碗刷盘到复杂的人体新陈代谢,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化学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适时引入生活化教学元素,无疑是体现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最好方式。
同时,教师借助生活元素可以将教学内容具象化展示在学生面前,尤其对化学教学来说,抽象的理论知识点非常多,运用生活元素进行具体形象的分析,必然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互动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互动教学模式依据了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将传统的课堂教育与活动式的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根据交互决定论,人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通过自己的行动创造环境条件,这些条件又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作用。依据这一理论,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从而营造一个高效的课堂氛围,进而使学生在这一课堂环境中获益,提高化学的学习效率,增加学习兴趣。
1.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起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是支撑师生交流、互动的平台。所谓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有机化学中糖类、蛋白质类时,可以通过先展示相关的实物样本,然后提出问题:“这些物质在人体内是如何转化的?”进而引出本节课程所学的内容。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如,在学习“物质鉴别”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两个不贴标签的瓶子,分别装载食盐和纯碱,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厨房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对这两个瓶子中所盛放的物质进行鉴别。通过创设这样一个切合生活实际的情境,可以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作用与生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2.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一味地教师讲、学生听,往往结果不尽如人意。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发散思维,自由探索,则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当然,在允许学生扩展思维的同时,教师也应当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避免学生思维过分发散,影响课堂内容的正常进行。例如,在学习酸碱性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一杯蒸馏水,滴入酚酞试剂,让每个学生都看到所得液体是无色的。然后再准备容器盛放氨水,将两杯溶液放置在同一个大烧杯中。在观察两杯溶液颜色变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做出假设,猜测两杯溶液的颜色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在两杯溶液的颜色发生变化之后,再由教师讲解其中的原理,并且点评学生所做的假设。通过这样的互动,可以使学生切身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学习化学,从而提高他们的化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顾建中.初中化学互动教学的创设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9(09):35.
[2]徐达.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性评价分析[J].魅力中国,2019(22):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