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段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兴趣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0期   作者:石娟 吴畅
[导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教师教学设计中缺一不可的一部分。
        石娟  吴畅
        通山县南林小学  湖北咸宁  437500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教师教学设计中缺一不可的一部分。在中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出适合本年龄段孩子的教学情境,巧设悬念,需要采用游戏的形式,运用多媒体辅助等途径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体验到数学带给他们的乐趣。
        关键词:激发;培养;学习兴趣;乐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要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兴趣 ,他学习的意识便会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学习也就由被动变为主动,即自主性学习,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较为枯燥的学科,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视的问题。对中段的孩子来说,更重要的要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的特点,创设出适合本年龄段孩子的教学情境,巧设悬念,采用游戏的形式,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等途径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体验到数学带给他们的乐趣。因此在中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如何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的问题上多下些功夫。下面就浅谈一下自己从事中段数学教学中所采用的一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根据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
        创设良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集中了他们的注意,集中了他们的注意。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口算乘法”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体验邮递员工作,当小小邮递员去送信,还有体验果农摘香蕉等生活情景,学生对这些很感兴趣,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更引发了他们对“口算乘法”的求知欲望。以往的计算教学总是过多强调运算技能的训练,比较机械,从而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对数学失去兴趣。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这样安排,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
二、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使用直观的教具和学具。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在数学操作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对于小学中年级学生来说,利用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有效。这个阶段的学生以想象为主,在教学中单靠教师讲是远远不够的,不够具体的东西都要靠一些直观的教具把它们演示出来。所以在中段数学教学中,用具体模型和直观教具进行说明与演示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教具和学具的有效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三年级的第一册和第二册都涉及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关的知识点,而这些图形对学生而言虽然生活中比较常见,但是要运用他们的特性来解决问题还是比较陌生的,也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点,在教学中,我选用颜色鲜明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卡纸,包括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一课时,我事先准备好长方形、1平方厘米与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数个。

我让孩子们分小组,共同动手操作,通过摆图形,来探索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运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孩子们在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中学会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再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 给出分数的概念后,即刻让学生折出一张正方形的四分之一,进一步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同样地,在教学“几分之几”时,也通过折纸来体验,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掌握的也就牢固了。  
        因此,有效的教具和学具的帮助,这样更能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 
三 、根据学生记忆特点,激发兴趣,巩固知识 。
        中段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于让他们采取机械记忆的背诵来巩固知识点,效果不佳,即使记住了,也不善于运用,只是所谓的“死记硬背”。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将知识进行整理,编成简单易懂的顺口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从中理解知识并加以巩固,又使学生乐于接受。例如:学年月日,认识大月、小月这个知识点时,将大月、小月的月份编成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其余都是三十天,惟有二月二十八,闰年再把一天加。顺口溜既好记又顺口,学生学了以后不仅记住了知识,同时也对学习产生了无穷的兴趣。
四、适当地采用游戏形式进行教学和练习。
        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这是中段学生一大心理特点。教学中应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发展,特别是练习课,如果采用单调的形式和机械的重复,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游戏是一种很好的调节形式。在中年级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游戏进行教学,通过游戏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在这种情境中感受快乐,从而加深巩固所学的知识。如利用开火车、夺红旗、送信、摘香蕉、图案设计游戏等,不仅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消除学习疲劳,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在教学“口算乘法”的练习中,我利用课前准备的苹果卡片和苹果树,组织学生玩“摘苹果”的游戏,分小组活动,谁算对了卡片上的题,就把苹果摘下来,最后比一比哪组摘得多。这样既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的参与练习,又使学生在传递收获的喜悦中关注本组的成绩,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合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重视直观教学。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无穷的魅力,能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把教学内容制作成生动有趣的课件,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能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教学“时、分、秒”时,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以前所学的十进关系,学生往往感到不习惯,这无疑给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课前制作好了钟表的课件。上课时,我让学生对钟表进行观察,特别是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分钟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以便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不仅较好地理解了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掌握了它们之间的换算,而且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又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时,在通过开展实际活动亲身体验方位知识的基础上,我还准备了很多路线图的课件,运用动画,让学生学会描述物体所在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他们学得很开心。总之,使用了这些多媒体辅助教学,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浓了,学习的效率也高了。
        在我们中段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巧设悬念,采用游戏形式,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等途径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性、快乐地学习,尽可能地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朱曦.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模式建构与理论反思[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参考资料:三年级数学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