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作业”在班级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0期   作者:卓小瑜1 汪巧 2
[导读] 德育是班级管理的灵魂,应贯穿于班级管理的全过程。在大力倡导课程改革的今天
        卓小瑜1      汪巧 2
        1  陕西省汉阴县城关镇三元小学,陕西 汉阴    725100
        2  陕西省汉阴县教学研究室,陕西 汉阴    725100
        摘要:德育是班级管理的灵魂,应贯穿于班级管理的全过程。在大力倡导课程改革的今天,班级管理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找到一条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规律的路径。近年来,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基于学生实际、从生活出发、从小事入手,研发了“德育作业”实践体系,通过分段设立德育目标(一二年级为低段、侧重家庭美德培养,三四年级为中段、侧重个人品德养成,五六年级为高段、侧重社会公德培养),采取实践类、知识类、作品类三种作业形式,在学校、家庭、社会3个层面进行实施,目前取得了良好收效。那么,在班级管理中,如何有效应用“德育作业”,为班级管理助力呢?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关键词:德育作业;班级管理;方法策略;
        一、时间轴上的普适性“德育作业”,提升管理实效。
        在班级管理中,有的老师花费了不少精力,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师们总是在问题出现后再针对问题去处理问题,永远处于被动局面,忽视了养成教育的固定性、持续性和累积性,换言之就是在管理班级之初,老师们就应该主动寻找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以及发生这些共性问题的特定时段,从而制定出主动干预的方案,长期坚持,就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比如,在汉阴县城关镇三元小学,班主任们通过观察发现,该校学生的共性问题是:卫生习惯较差、不会整理、不够自律、安全意识淡薄等,于是,学校罗列出在校期间应该完成的若干项“德育作业”,分散到五个时间段进行落实,这五个时间段分别是晨读前的“晨检课”、早餐和午餐时段的“餐课”、下午放学前的“安全课”和“整理课”。晨检课主要完成整理仪容仪表、规范红领巾佩戴、记录健康状况等“德育作业”,餐课完成洗手、排队打餐、规范用餐、收拾残渣、漱口、洗碗等“德育作业”,安全课进行每日安全知识普及,整理课组织学生完成整理书包、仪容仪表、整理教室物品、清理垃圾、整理心情等“德育作业”。这些看起来零星、琐碎甚至常常被忽略掉的小事,就这样被明确写在了校园生活的时间轴上,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事情,学生心中一目了,在班集体内和同伴一起完成相同的事情,学生们也兴趣盎然,坚持完成还会得到学校的奖励,给予学生无限动力。除此之外,各班还根据学生成长情况,制定了不断升级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的“德育作业”,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真正提高了班级管理的实效。
        二、任务轴上的个性化“德育作业”,塑造健全人格。
        班级虽小,但班务工作很繁杂,要认真做起来事情也很多;学生虽小,但他们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能主动发展的个体。好的班级管理,无非就是把这两者联系起来,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

在汉阴县凤台小学,各班老师会根据学生的特长和能力,根据班级管理的需求,设置丰富多彩的“德育作业”清单,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领取“作业”,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完成,比如:每周清洗一次饮水机、主办一期黑板报、每天负责开窗通风、每天清洗两次抹布、负责提醒同学喝水等,作业种类繁多,形式新颖有趣,事无巨细都罗列出来,具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完成作业后还会得到见证人的签名和评价,凭作业卡还可以获得“凤台币”,存够一定数量的“凤台币”还可以兑换物质或精神奖励,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从实践体验到精神升华,每个学生都能在小小的作业清单里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小作业发挥大能量,通过完成简单的任务,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获得强烈的成就感,激发起内部的动力,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
        三、与时俱进的代币激励体系,成为有效管理的催化剂。
        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能力较弱,挫折承受力小、感情变化多端,是学生整个人生教育中最需要激励来促进全面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构建起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有效策略。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应遵循内部与外部、正向与负向、物质与精神、适时与适度、人本与公平、个体与集体等激励原则,构建起目标、榜样、感情、竞争、参与、评价等多种方式的激励机制,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管理目标。
        我们结合学生的所思所想,切合学生心理而研发的“代币激励体系”,正符合以上所述特征。学校设计符合本校文化特色的代币,设定统一的面额,比如:凤台小学的代币叫“凤台币”,面额有一角、五角、一元等,三元小学的代币叫“三元币”,面额全部是一角。开学初,学校给每位任课教师发放一定数额的“代币”,教师可根据孩子在校期间的良好表现发放“代币”进行鼓励,也可以设置岗位,根据学生履职情况发放“代币”作为薪资。学生储存一定数量的代币,就可以兑换到相应的物质或精神奖励。物质奖励一般都是学习用品,精神激励是根据学生心理需求而设置的,比如10个“三元币”可以兑换一次“优先打餐权”、或者一元“凤台币”可以免一次作业或自主调换一次座位等,各学校可根据不同情况设定精神激励的项目。
        结语: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发现学生的需求,把握他们的心理动机,规范其行为,积极进行激励管理。在实施中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激励,要把握激励对象的特征、时间、环境,进行有选择的激励,只有这样,激励的作用才会得到充分释放,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实现班级管理目标。
        当然,提高班级管理工作实效的途径还有很多,要真正全方位发挥其功能,还必须充分挖掘德育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及各种潜在的可能性,找到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浅析德育教育对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考试周刊》.2014年67期.李宁宁.
        2.浅谈班级管理德育工作的策略. 《科技资讯》.2010年28期.冯燕娟.
        3.班级管理中以德治班的理论与策略研究——以攀枝花市十二中为例. 作者:张萍.教育四川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