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婷
长春市双阳区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小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中节奏感的培养十分重要,影响了学生日后的音乐学习,是学生乐器学习、声乐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节奏感是音乐的主体,所以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本文首先介绍了培养节奏感的意义,然后阐述了音乐教学中节奏感培养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措施,希望可以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感知音乐节奏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教学;音乐教学;应用措施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感的培养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小学阶段的学生不能理解节奏感的概念,但在音乐学习时往往会被声音和旋律吸引,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音乐是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节奏感是学生认识音乐的主要途径,所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与感知。目前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节奏感培养的现状仍然存在问题,所以需要提出有效的教学措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内容,体会音乐中包含的情感,提升自己的音乐修养。不同音乐的情感都可以通过节奏的方式表现,欢快的、抒情的、悲伤的,因为情感不同节奏也会有所差别,学生掌握节奏的规律,能够与作者达成共情,更好的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让学生更加理解音乐作品,促使学生学会欣赏音乐,并且从音乐的节奏中发现作者的真情实感,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节奏是学习乐器、音乐演奏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可以让学生在唱歌、乐器学习时更容易抓住曲目的音调、旋律,从而更好的表演。
二、目前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的现状
首先,音乐教学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一直位于边缘化的状态,因此音乐教学具有极强的随机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大部分教师会带领学生唱歌、欣赏音乐,并未采取对应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其次,部分音乐课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想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但节奏讲解过于枯燥,小学阶段的学生不理解节奏的含义,也不清楚教师讲的是什么,进而导致音乐教学的无效性。最后,教师的情绪较低,教学理念没有与时俱进,因为小学教学许多应试科目会占据小学的音乐课堂,导致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产生懈怠情绪,并不会认真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而且节奏感需要长期的音乐熏陶锻炼,但小学音乐教学的课时普遍不够,降低了音乐教学的教学效率。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措施
(一)使用肢体语言培养学生节奏感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简单的曲目,让学生了解节奏的概念是什么,并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曲目中使用了4/4拍,而是要在实际的曲目中了解这种节奏的感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这样的节奏。当学生感知到曲目中和生活中的节奏后,教师可以播放曲目,让学生用肢体语言的方式将自己听到的节奏表现出来。例如,拍手、跺脚、摇晃身体等都是将节奏变为可视化语言的方式,小学阶段的学生性格活泼,在音乐教学时可以开发学生更多的肢体语言,让学生表现自己对节奏的感知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方式呈现出节奏,从而让学生清楚节奏是可以用肢体表现出来的,呈现的方式是多样的。
例如,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用《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这一曲目进行教学,因为节奏感好掌握,学生可以立刻明确那些地方需要拍手、需要拍拍肩膀,利用肢体语言的方式加深了对这首歌的印象。针对这首歌曲教师可以加快节奏,让学生跟着节奏做动作,学生在做动作的过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动作在变快,动作变快意味着节奏也变快。教师在教学结束后为学生科普刚刚的节奏,四三拍的节奏舒缓、四四拍的节奏欢快,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受不同节奏的变化,加深了学生的节奏印象。
借助肢体动作,锻炼学生对肢体的节奏感,帮助学生记忆歌曲,《泥娃娃》的歌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唱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做出相应的动作,用手指一下自己的脸颊,或者晃动身体表现出泥娃娃的样子,因为许多舞蹈演员的节奏感培养也是从简单的肢体动作开始,通过肢体教学能让学生将节奏与歌曲、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培养自己的节奏感。
(二)节奏感训练中引入游戏
即使音乐学习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但在节奏感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忘记之前学习的节奏知识,部分教师会使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生记忆节奏,但这种学习方式较为枯燥,学生在级以后也会很快忘记。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引入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例如,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可以选择跳舞毯,让学生根据音乐的重音右脚踩在音乐的重音上,如果因为没有出现重音踩则左脚落地,跳舞毯能够记录学生踩中节奏的正确率。但成本较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5人左右,让学生到讲台位置,以接力的形式进行表演。如果音乐出现重音后拍手或者跺脚,或者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快节奏跺脚、慢节奏拍肩膀,哪一组出错率较少,教师要给予相应的奖励。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音乐中的节奏,提高音乐的正确率。
教师也可以创设游戏的情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中进行游戏,增加代入感,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在练习《火车开了》的歌曲中,可以在课堂中模仿火车,教师用道具模仿出火车行驶过程中的声音,让学生在重音的位置散开拍手,感受歌曲中火车的行驶节奏。这种在情境中游戏的方式增加了学生的代入感,而且在整体的游戏氛围中对节奏感知较强的学生可以带动其他的学生,调动了学生的各个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三)使用乐器培养学生节奏感
乐器是节奏表达的重要形式,二者相辅相成,节奏感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掌握乐曲的旋律,乐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帮助学生纠正自身在节奏认知中出现的错误。在节奏感培养的过程中使用乐器演奏的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对乐器学习的兴趣,为教学课堂释放压力。而且学生可以了解乐器的演奏方式,提高对节奏的感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带头作用,确保学生听的节奏是正确的。不同年纪的学生使用的乐器也有所差别,低年级学生可以使用沙锤作为乐器。例如,在进行歌曲《小雨沙沙》的歌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有沙沙沙 沙沙的位置摇晃沙锤,模仿出小雨的声音。
中高年级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乐器教学,培养学生对歌曲节奏的掌握程度。如《新疆亚克西》音乐民族风味浓厚,学生能大致掌握节奏与其他歌曲节奏的不同,教师可以使用铃鼓作为乐器,帮助学生理解新疆民族音乐节奏的感觉。因为铃鼓重音敲击时有气势,而且声音与新疆音乐中的部分乐器相似,可以表现出新疆音乐节奏的快慢程度。如果音乐的节奏较为舒缓、轻快也可以用钢琴弹出轻快节奏、三角铁等乐器表示轻快的节奏,让学生深刻的感知到节奏的不同,在乐器的演奏中了解音乐节奏的重要性,
总结: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的培养十分重要,节奏感的培养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乐趣,奠定学生的音乐基础,帮助学生了解音乐的内容。但目前因为教学中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明显不足,学生认为节奏学习是枯燥的,甚至不理解关于节奏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用肢体语言的方式将节奏变为可视化的动作,学生在做动作时了解什么是节奏。在音乐教学中引入游戏情景,做游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让学生参与到节奏教学的课堂中。在音乐节奏感培养时要重视乐器的重要性,使用乐器引导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杰. 关于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感的培养研究与策略[J]. 孩子天地, 2017, 000(005):P.184-.
[2]田惠伊. 小学音乐教学培养学生节奏感的途径分析[J]. 才智, 2018, 000(010):27-27.
[3]雷蕾. 关于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的策略探讨[J]. 北方音乐, 2018, 038(004):174-174.